第一篇
1心理分析
国外有研究发现内倾和情绪不稳定的个体易产生抑郁障碍,乳房作为女性第二性征,其功能与作用被赋予更多的美学理念与人文色彩,乳房缺损胸部形态发生改变,会出现自尊降低和自我形象紊乱。不但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而且会影响夫妻生活、婚姻质量和社会活动[8]。乳腺癌因其治疗具有特殊性,且康复周期长,患者不仅承受着肿瘤本身和身体残缺双重打击,还要面对肿瘤转移、复发等压力。因此,乳腺癌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治疗结束后,乳腺癌患者出现角色转化困难,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社会活动范围缩小,人际交往能力下降,不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实验组以健康理念为基础,针对患者不同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和健康教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网络平台针对性强,对患者要求高。希望社区医院能够对乳腺癌患者回家后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指导。
2护理对策
在患者接受治疗时能够感受到院方对她的关爱,进而放心就治[9],心理护理包括通过劝告、安慰、解释、言语交流等,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认知,动员家庭及社会力量,配合运用放松训练、暗示治疗、转移注意等心理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社会背景等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形式和方法。鼓励患者日常生活尽量自理,以淡化患者角色。加强沟通:告知患者应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也可把不良情绪向亲人朋友倾述,寻求安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成立心理关怀工作室,由心理咨询师坐诊。同时给乳腺癌患者搭建网络平台,采取多种方式与患者主动沟通,让患者表达出内心真实感受。鼓励患者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定期组织患者参加抗癌康复会组织的活动,调整心态,消除孤独感。建立随访制度:出院后,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联系,为持续治疗创造条件。对于晚期乳腺癌,鼓励患者拥有宗教信仰如信仰基督教常常奏效,患者相信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靠祷告获得心灵的平安,不惧怕死亡,生命有盼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3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康复,一方面有赖于正确及时的治疗,另一方面还需要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10]。调查显示,治疗结束后,康复期的乳腺癌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率高达80.5%。建立一套以整体医学模式为指导的,完善的心理干预模式,对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是非常必要的[11]。通过做好乳腺癌术后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安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保持良好心理、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作者:曾成姚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第二篇
1精神病院精神科医生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精神科医生与护理人员在睡眠总分、SCL-90总分、总均分、躯体化等因子上的得分没有差异(P>0.05),提示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当。分析原因:①精神科医生与护理人员都在十分重要的岗位,时刻与病人密切接触,责任压力都很大;②由于精神病院的特殊性,精神科医生与护理人员协作的机会比综合医院要多,协作的时间也更长,如焦虑、抑郁、强迫、躯体化等症状产生的环境基本相同,这也使二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更小[3]。
2精神病院精神科医生与护理人员个性特征比较
精神科医生在H因素得分高于护理人员,在I因素上的得分低于护理人员,提示精神科医生较护理人员更具有敢为性,同时更加的理智、着重现实、自恃其力。精神科医生在次级人格因素Ⅱ(内向与外向),次级人格因素Ⅲ(安详机警)上的得分高于护理人员,提示精神科医生更加的外倾、开朗,善于交际,更加富有事业心,更加刚毅果断。分析原因:①精神科医生大多独立值班,需要独立分析患者病情以作出初步诊断,往往首先接触患者,责任更大,风险更大,这就锻炼了精神科医生冒险敢为,少有顾忌,敢作敢为的精神,这种外倾、开朗、善于交际也适合精神科医生积极的开展工作。同时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角色的不同,也需要精神科医生更加富有事业心,更加果断刚毅,更加着重现实,以客观、坚强、独立的态度处理其面对的问题;②护理人员大多温柔细腻,从事的工作也都比较精细,她们更加的敏感,这与其每天都与患者密切接触,进行大量的生活护理有一定的关系[4-5]。总之,精神科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当。在个性特征方面精神科医生更具有敢为性,开朗、外倾,更加果断刚毅。护理人员则更加敏感细腻。
作者:梁晓亮 马文有 岳玲梅 蒋克 王丛哲 冯倩 胡晓辉 张莉
第三篇
1测评工具
调查问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7],用于评价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1~4级计分,将20项得分相加得粗分,粗分×125即标准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由ZUNG于1965年编制[7],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1~4级计分,将20项得分相加得粗分,粗分×125即标准得分。焦虑、抑郁评定的临界值标准分为50分,≥50分判定为焦虑或抑郁,分值越高,焦虑、抑郁倾向越明显。50~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该量表的信度满意,各条目的一致性为073~092[7]。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前后对照比较使用t检验。2结果干预前两组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结果均高于国内正常人群,提示老年痴呆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研究组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干预前后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老年痴呆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本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痴呆患者家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①闷闷不乐,情绪低沉。由于家属承担着长期、繁重的照顾任务和精神压力,还得想办法维持患者治病等巨大开销,给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使家属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而出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无处宣泄,家属自身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身体、精神和情感等健康问题的比例增加,同时也加大了健康照顾的成本,这与GRANT等[8-10]研究结果一致。家属的负性情绪不仅影响对患者的照顾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态度,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11]。②精神紧张,容易激动。由于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缺乏照顾经验和技巧,遇到患者突然强烈的言语或人身攻击,束手无策,精神紧张,容易激动。③失眠,常发恶梦。由于家属照顾患者要付出较大的精力、体力、和时间,家属的睡眠质量较差,容易出现发恶梦或失眠。④焦虑,容易感觉疲乏或不适。由于心理压力大,焦虑,失眠,精力不足,容易疲乏,家属长期持续的不健康心理会影响家属自身的生理调节机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易患躯体疾病,这与KIECOLT-GLASER等报道[12-13]一致。家属的躯体和心理健康一旦受到影响,就会直接影响其对患者的照料质量,继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剧患者病情变化[14]。⑤对将来缺乏信心,由于老年痴呆患者健康状况的持续缓慢、进行性改变[15],对其家属的需求和依赖不断增加,这种不断增加的责任作为应激源长期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承担照顾责任的老年痴呆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16]。在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完全覆盖的我国,庞大的医疗费用,乃是家属面对的现实问题,使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对将来缺乏信心。
3.2针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干预①提供心理支持。护理人员与家属接触时注意观察其细微的心理变化,要善于倾听家属存在的烦恼,找出焦虑、抑郁的原因,针对家属的心理问题,对家属进行个体化心理支持和干预,指导家属调整自身的情绪[16]。护理人员可以在实施护理时多为家属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让有照顾经验的家属介绍其好的照顾经验,让家属互相交流,减轻其心理负担。②提供专业性指导,向家属传授有关老年痴呆症的相关知识及照顾技能,如介绍老年痴呆的病因、症状、预后、干预措施、康复锻炼的方法及与照顾患者的技巧,遇到患者突然强烈的言语或人身攻击的处理方法,提供健康教育小册子。③鼓励患者的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在工作之余也帮助照顾患者,使患者家属也有休息及交友的时间,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主动寻求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的帮助,减轻其心理压力,以利于减少发恶梦及失眠。④指导家属以宽容与支持的态度对待患者,对家属的失眠、焦虑、抑郁障碍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及治疗,鼓励患者家属建立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降低其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家属应对问题的能力及自身的抵抗力,以减少躯体疾病的发生。⑤提供社会支持。医院及工作人员多向社会宣传有关老年痴呆知识,让社会多了解老年痴呆。社会加强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险。鼓励家属必要时依靠组织、团体、社会的帮助,同时加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沟通,使家属同时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支持,减轻家属的经济及心理负担,增强家属的信心。本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经过护理干预,家属SAS、SDS评分比干预前显著降低,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p<005),而且家属干预后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对家属的心理问题,与家属沟通和进行信息交流,对家属进行个体化心理支持和干预,指导家属调整自身的情绪;对家属的失眠、焦虑、抑郁障碍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及治疗、加强社会支持;使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提高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生活满意度,并最终提高他们照顾老年痴呆患者的技能及提高老年痴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减轻、延缓疾病的进展,从而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让老年痴呆患者安享晚年。
作者:陈光玲 陈汝兰 苏保育 杨宇 林春洁 梁顺甜 伍丽华 朱翠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