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宫颈癌术后常规放疗和调强放疗的近期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放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和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直肠反应以及膀胱反应对比(P<0.05)。结论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宫颈癌;常规放疗;调强放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1-0093-02
宫颈癌为临床妇科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给妇女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1]。调强放射治疗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型放疗技术,不仅考虑靶区治疗剂量,而且还考虑到器官耐受剂量,进而能够有效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靶区高剂量[2]。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2例宫颈癌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其中,年龄36~49岁,平均年龄(40.2±2.1)岁;排除有放疗禁忌证的患者;4例脉管癌栓,12例盆腔淋巴结阳性,4例切缘阳性,22例侵犯深肌层;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采取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盆腔前后实施常规放疗,组织吸收量为45Gy,1.8Gy/(次d),5次/周,共25次;照射范围在上界4~5腰椎之间,下界闭孔下缘位置,两侧至真骨盆最宽处旁开2.0cm。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首先取患者仰卧位,使用塑料体膜进行固定;运用64排增强CT定位扫描,将图像传入到治疗计划系统内重建图像;安排妇瘤科医师对靶区进行勾画,物理师对计划进行设计;治疗前,首先摆位验证。临床靶区(CTV)主要包括阴道残端及上1/2阴道、盆腔淋巴结(髂总、内、外、骶前以及闭孔等)、宫旁组织等位置;在CTV外放置5~7mm形成计划靶区后,对膀胱、直肠进行勾画,将其作为危及器官;运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等中心子野优化照射,剂量使用95%PTV45~50Gy,共分割1.8Gy/(次d),5次/周,共25~30次;嘱患者在定位和每次治疗时膀胱充盈度尽量保持一致;剂量要求:直肠V50低于50%,膀胱V50低于50%。放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常规进行检查,并对骨髓抑制情况进行了解,如有需要给予升白治疗。1.3观察指标[3]:对两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2年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观察。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和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对比:两组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直肠反应以及膀胱反应对比(P<0.05),见表2。
3讨论
宫颈癌为临床中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高发年龄为45~55岁,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随着宫颈细胞学筛查在临床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大大提高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发现率,并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病死率[4]。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手术,但为降低复发率,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给予补充放疗[5]。宫颈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病灶已完全消失,盆腔亚临床病灶为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主要根源。治疗亚临床病灶,采用45~50Gy照射量能够有效起到局部控制的效果。盆腔肿瘤放射治疗时,最重要的限制器官为小肠,有研究表明[6],常规照射采用<45~50Gy剂量,所导致小肠远期并发症发生比率为5%~15%。运用更高剂量或者患者伴有吸烟史、盆腔感染疾病、消瘦等情况,则放射损伤率就比较高。手术导致发生的解剖改变、肠道粘连等情况,会给放疗剂量产生限制,提高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在盆腔内,直肠和膀胱较为固定,进行盆腔放疗时,会给其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采取普通全盆放疗,会使所有直肠、体积膀胱受到处方剂量照射。近年来,随着宫颈癌发病年龄的日趋年轻化以及治疗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治疗方法优劣的评价主要以评价生活质量为主。随着影像学、计算机等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宫颈癌治疗的研究过程中,IMRT在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在减少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体积等方面具有较好优势,对于加大肿瘤照射剂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以及降低并发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放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1年复发率和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直肠反应以及膀胱反应对比(P<0.05)。与李珠明[8]等人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受到研究方法不同因素导致。综上所述,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实施调强放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准确确定局部靶区,保护危及器官,最大程度减少给放射带来的损伤。
参考文献
[1]金华,马翔宇,周丽静,等.调强放疗在早期子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复发治疗中的价值[J].肿瘤研究与临床,2014,26(4):238-240.
[2]赵潇,周桂霞,解传滨,等.早期宫颈癌术后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近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1):16-20.
[3]梁惠,吴宁波,余希文.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同步化疗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5):4-7.
[4]卜照香.宫颈癌术后三维调强放疗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309-310.
[5]张秀珍,孙萍,周敏,等.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9):2070-2073.
[6]陈泽,高彩琴,郝光军,等.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8):108-109.
[7]冯梅,郭爱华,蔡勇君,等.宫颈癌不同根治性放疗技术剂量学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20):1572-1575.
[8]李珠明,崔玉琴,刘和平,等.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靶区剂量学研究及危及器官毒性观察[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1,28(2):2481-2485.
作者:刘春花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