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探究毕业生就业素养的课程机制

一、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素养课程体系方面的探索现状

(一)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探索的基础需作重新审视

就业指导包含了从择业指导、职业指导至今天的职业生涯指导等诸多阶段,其基础也从关注就业者的职业信息把握、思想与心理发展变为今天的“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阶段的转变,基础的发展,推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变化,不仅应追求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更应注重能力背后的过程、方法及渗透于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使就业内涵得到了丰富,使就业指导的个性、心理、思想和品格得到了体现,把毕业生主体的就业需求、就业问题及就业差别作为贯穿始终的价值取向,将就业指导的过程看成是学生们自身就业素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成过程,把毕业生就业素养的提升作为课程体系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整个就业课程体系探索的过程看成是引导、教导与指导毕业生形成自我就业认识、发展以及完善的过程,须以个体差异性、个性化需求为基础,不宜设置统一标准模式、限定完全一样的内容和形式、使用单一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而应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从个体的差异性与个性出发,努力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困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2]。

(二)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做法需要反思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的“全程化”、“全员化”和“发展性”就业指导,无论内容、方法还是活动都不同程度贯彻了为大学生就业素养提升服务的理念,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指导目标相对偏狭,仍集中在信息掌握、观念转变,没有从整体上科学理性地分析毕业生,尤其毕业生就业素养的科学构成与内容。其实,毕业生就业不仅要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能力,更需要良好的就业个性、健康的就业心理和健全的就业品格。第二,评价标准相对滞后,往往忽视就业指导的效果与质量。评价过于强调就业形式,仅追求毕业生是否能就业,忽视就业质量与效果,更不问就业期望、就业专业要求和就业后的职业发展。这与国家强调的“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相称。第三,缺乏就业指导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反思。很多高职院校仅围绕就业指导模式谈就业指导模式,忽略实际指导效果的科学探索。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作重新思考,进一步参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的精神,并根据各校具体实际进一步明确、细化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具体培养目标,积极助推毕业生就业。

(三)就业指导方案的构建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

尽管有的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方案的构建中也参照了学生的职业规划,但却多流于形式,呈现出以下现象:第一,对从人才培养角度作整体规划予以重视,而对每个学生的性别差异、层次差异、性格差异等个体特点却往往未加考虑;第二,多单从校内角度规划,而没有从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方面作差异分析;第三,虽重试个别教师的个别指导行为,但却未形成全校合力,把专业通识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及实践环节指导等作一个整体思考。对此,一方面,应把握现实要求与社会需求,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内容设置的范围作进一步拓宽,尝试对最新的政策指导、毕业生创业指导等内容予以引进,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指导思想,培育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意识和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应适当减缩就业信息指导内容的学时而增加新引进的内容,以充分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构建高职院校毕业生素养课程体系的思路

虽然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基于新的背景与现状的探讨较少。究其原因,主要与体系及其分析框架不易确定有关。基于此,笔者认为可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探讨中引入“就业素养”概念与“板块式”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一)“板块”与构建思路

“板块”一词来源于地质学的板块构造学说,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板块”框架便起源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板块”原理,欲以此凸显就业指导课在课程信息、教学内容上的结构框架。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素养,需借鉴板块构造与迁移的板块化思想,把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板块,并将板块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再根据不同学生就业的需要,把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板块,凭借增删、调整单元内容及其组合方式,达成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学生需求调整的适应[3](P45)。具体来说,板块构造与迁移的板块化理论可作为一种基础的就业指导方法应用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探索中,根据毕业生就业素养的需求与外在环境的变化,适当增、删、调、换就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并对之进行教学分析和设计,以此形成相应教学板块;然后根据各教学板块的实际需要,对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加以综合运用,采用相应的方式组织教学。

(二)构建的具体方案

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其就业素养的诸多不足,笔者建议以就业素养为立足点,借鉴“板块”原理,探索一套就业课程体系。1.以就业专业素养为基础,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模式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进入社会的关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在于其自身的就业专业素养,这是其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就业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经过教育培训整合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此板块开设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就业知识和就业心理品质。其中,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就业者素养、就业指导等,主要是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就业理想信念和就业价值观念,培养就业意识与就业精神,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具备良好心理素养,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养的体现;而就业知识与就业技能则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就业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有针对性拓宽其自身的就业知识面,强化自身的就业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整体素养。2.以就业通识素养为重点,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储蓄增值”水平就业通识素养板块主要以“理念更新”、“专业发展”为主题,体现就业课程体系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素养提升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点。此板块主要指就业课程通过各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显性或隐性的知识,潜移默化影响和陶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识与心理,激发其形成良好的就业意识和健康的就业个性心理品质,一定程度上使其具备良好的就业价值取向,提高其就业的“储蓄增值”水平。此板块内容包括就业诚信风险意识、就业道德预警机制等就业道德问题和就业法律法规问题等。具体而言,可以利用高校就业课程平台,将就业道德的风险意识向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灌输,从而强化其失信责任意识,使其能明辨就业诚信的内涵,真正接受诚信观念,将其上升为执行意志,并把诚信意志落实为行为习惯;同时,也可对包括简历中学习成绩报表、违纪记录、获得奖学金情况、社会实践内容、学生干部经历等内容在内的毕业生自我介绍资料作预审与核查,对发现的失实情况坚决纠正,对有失实行为的个人加以教育,并完善校企联动的就业诚信档案管理体系。3.以就业实践素养为载体,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效性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就业实践素养是最能体现就业指导特质的板块内容,也是弹性最大、最难以把握、极具复杂性的结构内容。此板块主要由案例解析、模拟实践和创业实践构成,以期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实效性。具体而言,先是紧抓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用大量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密切毕业生同企业的关系,架构校企沟通的桥梁。为把市场、企业对就业实践素养的需求传递、融入就业课堂教学,令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更贴近市场与企业的需要,授课教师应借助真实案例,向学生们讲解企业所渴望获得的人才类型及招聘时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以此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能根据个人实际而制定发展规划,从而得以适应将来进入企业工作的要求,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紧接着通过模拟实践让高职院校毕业生了解就业基本流程,增长其就业实践知识,提高其就业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完善就业素养[4](P183)。最后利用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业实践载体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打造平台,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其充分接触社会、服务社会,让他们积累丰富的就业经验和储备优良的就业知识,尽可能丰富自身的就业素养。4.以就业科研素养为补充,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预就业”指导机制就业科研素养,是指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科学研究素养为目的,围绕“就业现状评析”、“就业行动研究”、“就业论文撰写”等主题展开,并借助“请进来,走出去”的“预就业”指导机制全面开展。具体而言,“请进来”,就是在坚持就业课程教学的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地交流与合作,通过毕业校友就业专访、模拟就业和多种形式的就业专题讲座,形成务实、优质、高效的预就业良性循环,形成企业、学校、学生间互利共生、相融共赢的预期目标。“走出去”,就是根据当前就业环境进行多种形式的就业体验,倡导“基层就业”、“寒暑假带薪实习”、“顶岗支教”及网络就业指导等与时代相呼应,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转变就业思路,走出一条既具有自身特色,又能适应当前及以后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之路,从而实现学生专业成才、道德成人、职业成功的最终目的。

作者:曾继平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探究毕业生就业素养的课程机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33006.html

    相关专题:会计电算化 河南农业科学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3篇)
    下一篇: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