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疗机构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目前,医疗机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业间竞争加上医院被赋予更大的经营自主权,给医院经营和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不少医疗机构在经营成本控制和经济管理方面意识淡漠,为了盲目扩张,大举负债经营。造成医院负债过重,偿债能力堪忧,财务风险不断加大。鉴于以上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造成医疗机构经济管理风险的原因主要有:
1.1政策性风险
医疗机构所属性质不明确,政府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是民生事业,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健康权益提供良好的服务,而不是追求经济收益。实现这个目标要靠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而不能单靠市场化。在以往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其所属性质不明确,既没有全额事业单位的财政统管,也没有自收自支单位的财务自主。政府在对医院采取了类似于国有企业放开搞活改革思路的同时,又给医疗机构实行一定的差额补助,绝大多数情况是只给政策不给钱,逼着医院自己找钱,给医院经济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沉重的负担。
1.2补偿机制风险
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采用按项目收费的形式,由政府进行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诸多政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由此引发一系列反应。因医疗服务项目繁多,政府部门无法根据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医疗收费标准,导致医疗服务定价偏低。此外,随着推进医疗机构改革试点步伐的加快,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并对非基本药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但由于各地政府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在受到投入用途和财政实力的限制同时,补偿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到位,使得医院通过药品差价补偿的资金缺失,造成医疗机构运转困难。
1.3医疗保障制度滞后
总体而言,医疗保险情况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医疗保障制度缺乏框架设计,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不明确,保障形式单一,覆盖面窄。据调查,几乎所有无业人员、流动人员、无户籍人员和孤残人员等特困人群都没有参保,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没有部门负责,更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二是医疗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城市居民相比,农牧区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明显较低,仍有许多人处于生不起病、看不起病的境地,高额的医疗欠费给医院经济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1.4盲目扩张风险
医疗机构为了推动医疗新技术应用,提升医院的竞争实力,吸纳更多的患者,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及医院内部资金来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只能靠负债来完成基本建设、设备及人才引进,大量贷款、盖新大楼、购买新设备,用高额报酬引进人才,使医院运营成本急剧上升,资产负债率偏高,长期负债问题突出。这种行为加剧了无序竞争,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这种负债经营可能使医院造成负债失控,在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共同作用下出现资金链断裂。
1.5应收帐款风险
许多医疗机构对应收账款管理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催帐意识,甚至错失收账时机,造成未能及时清理的呆账、坏账较多,致使无法收回的医疗应收款帐款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此外,医疗机构结算方式实行以政府为主的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患者往往免费或者只支付部分医疗费用,剩余部分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医疗保险机构为患者支付费用。而医保结算资金却要在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才能到达各医疗机构的账上,严重影响了医院的资金周转。
2医疗机构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
医疗机构经济管理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济核算与分配管理;通过综合目标考核,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患者费用,提高社会效益;通过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2.1加大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
医疗机构经济管理的风险防范仅靠医院单方面的努力恐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投入。①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政府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将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保证其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逐年加大卫生事业费、包括卫生事业的经常性补贴和专项补贴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一般预算支出的投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卫生投资模式,制定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②财政投资应按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计划“戴帽”直接到位,最好不要经过政府逐级划拨分配,以免挪用克扣。③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从重点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提高保障水平。④建立健全项目资金使用、考核机制,保证国有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严厉查处挤占、挪用、滞留和贪污资金的行为。
2.2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相关制度
医疗机构要按照《会计法》、《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等,建立相应的医院经济管理制度、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收费与退费管理制度及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建立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经费审批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收支预算制度;建立禁止设立账外账、小金库的管理制度,并应有定期检查记录;按照国家统一的招标投标目录进行采购,建立目录外的药品、耗材、设备、物资,劳务的采购管理制度;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建立价格监督领导小组,建立责任追究制,费用审查制度,实行医疗服务投诉查实处理办法;建立绩效考核分配制度,逐步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奖金分配机制;建立健全绩效分配和经济管理投诉接待制度等。
2.3加强财务管理
2.3.1树立财务风险防范理念
医院的筹资与投资、正常经营都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投资决策失误、资金使用中监管不力、国家金融政策调控导致筹资成本上升、医改政策调整影响医院医疗设备收费标准、医保政策调整导致医院收益能力下降、成本上升等经济运行风险。因此,要从决策及管理的角度加强防范,增强经营风险防范意识。
2.3.2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责任制
推行目标管理,认真做好财务监督、检查和经济活动分析;做好医疗收费的管理工作;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医疗、科研、教学、预防等各项任务的完成;进行经济预测,参与经济决策。医院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等,以及财务分析和监督检查。
2.3.3加强医院负债融资的管理
公立医院既要利用财政贴息贷款、银行商业贷款、向融资公司融资等多种渠道,来获得财务杠杆的经济效益、提高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又要注意防止过度举债给医院带来的财务困境。医院融资要理性,要看是否需要融资,融资需要多大的资金量,还款期限的长短,利率的高低,融资能够给医院带来多少效益等,以便让负债融入的资金能更好地带动医院的经济发展。
2.3.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发挥财务、审计、核算各职能的监督管理作用,保证资金运行安全,不相容业务相分离,特别对重大项目资金运行过程进行严密监控。严格按照医保、发改委部门的医疗价格收费,及时掌握动向调整决策,保证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2.4实行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
实行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
2.4.1医疗机构要科学决策投资与筹资方向
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医改政策及医院的潜在市场资源,做好投资项目科研,确立最适合医院发展的资金使用方向。了解医院的各种筹资渠道,如:申请专项补助、医院自身增收节支产生结余、延缓药品及卫生材料应付账款的还款期限、银行贷款、向融资公司融资等多种渠道。
2.4.2加强成本管理
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开支,在业务收入将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医院只有努力节约开支,克服浪费才能争取达到收支平衡,以至收支有余。要研究并落实节约措施,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和体系,降低成本,落实责任制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为改善医院经济状况而努力。
2.4.3拓展资产经营和资金管理
盘活资产是充分利用资产发挥其效益,加强医院资金管理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如药品和各种耗材如何加快周转,加强应收账款的清理和催收,如何通过先进的管理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行政、后勤管理成本,提高医院盈利能力等。
2.5加强医疗服务项目及药品价格管理
2.5.1切实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降低费用不仅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更是节约社会卫生资源的重要手段。医院经济管理部门要建立全院性医药费用信息网络,及时、全面地反映各部门及个别医生所发生的医药费用信息,经研究分析使患者医药费用逐步降低,能吸引更多患者来院诊治,增加医院业务收入。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将面临着各类经营管理风险。规避医院的经济风险是当今医疗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也是医疗机构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经济运行趋势,敏感应对医院经济管理风险,减少损失,确保医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杜相品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济困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