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关注,希望通过群众文化建设来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进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对群众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是国家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文化宣传部门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群众文化概述
(一)群众文化的含义
文化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因为文化本身的概念就比较宽泛,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文化也与历史有关,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一个城市的文化都是在历史的洗礼下形成的。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体;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将文化当做是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群众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群众是群众文化中的主体,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就是自己建设、自己参与,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个角度来理解群众文化的内涵:首先是从主客体的角度,群众是主体,各类文化活动是客体,客体是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反过来服务于主体;其次是从内容的角度,群众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大数多都是一些娱乐活动1。
(二)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情,无形中接受一些积极教育,实现“寓教于乐”,也就是说群众文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表层上的“乐”,同时还包含了深层次的“寓”;另一方面,人们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承民间文化的过程,因此发展群众文化有利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总之,发展群众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2。
二、新形式下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建设健康、丰富的群众文化,在这种形式下,群众文化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具体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组织性扩张的趋势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将更加强烈,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将越来越高,各项制度将更加完善,也就是说,群众文化队伍将会向着组织性扩张的方向发展。群众是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群众的组织需要依靠基层干部,基层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精神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文化活动,反之,文化活动又拉近了群众和基层干部之间的关系,呈现一种良性循环,群众文化将由原来的小群体、无明显组织向着大群体、有组织、有纪律的方向发展,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将更高,对基层干部以及党的领导将更加信任。
(二)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政府一直强调不能摒弃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群众文化时同样要在其中融入传统元素,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文化逐渐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各国原本封闭性的大众文化变得开放起来,为了与世界文化接轨,我国对外来文化有了全新认识,能够客观评价其他国家的文化,对于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适当吸收,并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现代潮流文化,一方面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出现代文化的魅力,也就是说,群众文化的发展将兼顾传统特色与现代特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群众文化发展的大环境逐渐形成
社会经济不发达时期,群众文化的基础建设不够成熟,群众文化的发展会受到物质因素的限制。如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辉煌成绩,大多数人民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国家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会再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政府可以为人民建设更多的公共设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这些都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创造了基本环境,再加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重视以及人民自身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群众文化的大环境已经形成。
三、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策略
(一)抓住机遇,丰富群众文化形式与内容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国家以及各个地区文化组织宣传部门就要审视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例如,为了传承戏曲以及皮影等传统文化,可以在地方成立宣传组织,鼓励感兴趣的群众加入组织,一方面,要向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宣传戏曲以及皮影文化的来源和发展趋势,当前面临怎样的危机等;另一方面,要定期组织表演活动,争取当地政府以及专业表演者的支持,可以与当地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等合作,制作一些创新节目,并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以广场电影、文化宣传片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更多人参与进来。另外,为了使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群众文化中来,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文化酒吧以及主题文化公园等,使群众文化以更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年轻人注意,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5。
(二)营造融洽的文化氛围
建设社会文化与建设社会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又存在很大区别,发展经济的过程需要国家和人民为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共同努力,属于物质层面,但是建设社会文化除了需要基本的物质基础以外,还需要一种融洽的文化大环境作为支持,使人们突破物质的束缚,产生健康的精神需求,并自主积极的去参加文化活动。因此,基层群众文化部门要营造一种融洽的大环境,建设群众艺术馆或者是文化活动广场,开展一些贴近人们生活的文化活动,使人们感受到这些活动是与自身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愿意主动参与进来。各个地区要为老年人、妇女、青少年乃至农民工设置专门的活动主题和形式,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开阔人们的心胸,与周围的人互帮互助,在融洽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化解矛盾,有效发挥群众文化的价值6。
(三)重视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乡镇以及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这里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同时还体现在文化层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村群众对生活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而是同样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政府在发展和创新群众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农村群众作为重点群体,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实践表明,一些文艺表演活动颇受农村群众的喜爱,比较典型的就是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表演,在群众文化活动不繁荣的时期,人们基本上每年只有一次机会看现场二人转表演,乡镇政府就可以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成立民间艺术团,鼓励那些有表演兴趣的群众参与进来,在农闲时期表演节目,满足人们的需求。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些基层地区的群众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和创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工作人员水平的限制,活动没有办到人们心理,因此群众的参与度不高,没能取得预期效果,可见人才对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一些地方群众文化建设部门一定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将文化宣传活动组织者、宣传者看做可有可无的角色,忽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而是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发展和创新群众文化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使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要从群众中吸纳一些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才,这些人才来源于群众,因此能够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对于文化活动的创新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农村地区或者社区基层工作者的培养要格外重视,进行活动创新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注意与当地文化结合起来7。
(五)建立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长效机制
总结以往的群众文化建设经验,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些机构和活组织起来相对容易,但是长期坚持下去却很难,一些活动都是在政府大力倡导建设群众文化时期办的如火如荼,但是这一时期一过,这些活动也随之销声匿迹,这种情况不利于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家文化部门还是地方文化部门,都要建立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长效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以及业余爱好者坚持创新,不断提升文化活动水平,并将一些产生强烈反响、取得良好效果的活动坚持下去,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成果,改善人们的精神风貌,提升社会文化的凝聚力。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创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建设部门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开展一些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实现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董娅琼 单位:连云港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