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仪式教育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应用
【摘要】仪式教育是一种在医学教育上运用比较广泛的教学,具有身份认同、价值传到以及文化传承的意义。仪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身份认同感,并在仪式进行过程中感受来自于这一职业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并将医生这一职业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诸如对死者和捐献者行礼的仪式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的重视生命、尊重生命,这亦是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一课。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仪式教育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仪式教育的应用价值和应用策略。
【关键词】仪式教育;人文教育;医学教育;应用价值;应用策略
仪式是一种庄严肃穆的典礼,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对进行一些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其主要作用就是保留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者某一职业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医学人文教育也是一种关于精神文化的教育,它们之间有许多的共通支之处。
一、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实施仪式教育的作用
(一)身份认同作用
身份认同是一种对仪式参与者自身人份的描述和认定,在医学的仪式教育中,身份认同主要存在于关于专业服饰的穿配仪式当中,通过实施这样一个仪式让仪式参与者认知自己的身份,并理解自己的职业,提升其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仪式的根本目的上来,是使个体从一个明确的社会地位到达另一个社会地位。上述“白袍宣誓”仪式、“授帽仪式”旨在以“通过仪式”的形式达到医学生身份认同的目标,帮助其修正目标,增强其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仪式教学有利有弊,但是国内,关于这方面的仪式教育尚未发现不妥之处,可见仪式教育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提升学生的身份认同感,从此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肩负起责任和使命。
(二)情感凝聚作用
对于一个尚身为学生的医学生来说,对于医生这一职业可能并不存在深刻的向往情感。学生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各有差异,一些可能是迫于父母压力、一些则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和经济问题,有一些感情则是短暂的,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就职生涯中或多或少的被消磨了一些。但是,仪式教学的开展能够通过白袍仪式或其它仪式可以起到情感凝聚的作用,再一次刺激学生的心灵,持续性的调动学生的情况,时刻保持学生对医务人员这一职业的新鲜感和崇拜感。
(三)价值传导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医生一直被视为非常高尚的职业,他们具有救死扶桑、无私奉献的精神,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各类文化和医闹事件的发生使得很多医学对自己职业的价值认知有所偏差,这样的价值观念也逐渐在消逝。价值通过仪式的内容来传导,与诸多公共仪式相似,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各类仪式也趋于“形式化”、“套路化”。医学人文教育者例行公事地安排各项环节,过分追求美观性,却未深人挖掘仪式教育的精神内涵,缺乏创新力。
(四)文化传承作用
医生这一职业上下流传的几千年之久,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文化,在古代的医生职业中有一些非常怪异的文化,例如非死不救、非贫非贱不久等等,当然,这些在现代的医生职业中是不可取的,文明社会提倡人人平等,弘扬人性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等,在大灾大难面前应当勇于前进和非凡的智慧,钻研谨慎、创新精神、风险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医生职业的相关文化。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些优秀的文化逐渐被淡漠和掩藏,通过实施仪式教育,可以重新唤起这些被压在心底的文化精神,并将这些文化持续性的流传下去、传承开来。
二、仪式教育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去形式化的仪式教育
在现代的仪式教育中,人们过分的追求仪式的形式感、规模感,要知道,仪式并不等同于正式,正如在战争时期,几个仅存的士兵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一般,而后向敌军冲击,这样一个非正式的仪式却给与他们很大的鼓舞和精神动力,这亦是一种身份认同和价值传导。所以,在实施仪式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当过分重视它的形式化和正式化,排场都是表面功夫,需要更加重视这场仪式所带来的效果、能否达到仪式进行的目的。具体策略如下:第一,仪式教育应当以医学生真正欢迎并需要的内容为主题。医学人文教育者应当努力丰富仪式的精神内容,将其与医学生生活中的细节结合起来,应具备针对性,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第二,医学人文教育者必须深人挖掘仪式背后的深刻意义。仪式形式可以简化,但仪式精神必须深化。唯有从细节中挖掘出寄意,方可达到传导价值观与传承精神的目的;第三,还要重视设计仪式的环节管理和情境性,仪式的实施必须要有情感渲染力和情景带入作用,注意每个环节的情感衔接,很多仪式正式因为在环节上,没有做好的情感的衔接,结果导致学生直接抽出仪式情景当中,后续的仪式也再起不到对应的作用。
(二)实施个性化的仪式教育
仪式教育既面向整体,又关注个体,既有统一要求,又要针对医学生的个性特色,既要追求身份认同、情绪体验的同一性,又要兼顾个体的差异性。仪式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研究当代医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其在仪式中强烈感受到特定的精神文化和内心深处自我要求的召唤,让医学生个体进人自我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对照、反思与探索,使其在主动的体验中获得特定精神营养。
(三)实施系统化的仪式教育
有时过于强调“仪式性”,未能将医学生的信仰、生存环境、个人性格纳人考虑范围,无法做到系统化教育。仪式的时间是短暂的,因此,很多人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即使表现的热情澎拜,但仪式过后,这种情况难免有所减持,所以仪式的方式和实施的频率控制很重要,过多则让人麻木,过少则则起不到持续性作用。在执行仪式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宜表象迷失了内涵,有时一个简单的宣誓、小群体誓词就可以起到价值传导作用,而不是一定要大费周章的展开校园宣誓大会之类的活动。
三、结束语
医学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主要是一些职业服饰穿戴仪式、对死者以及医学捐献者致敬的有关仪式,还包括关于这一职业传承下来的传统仪式等。在实施仪式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明确的提出此次仪式的目的,注意措辞,一定要让学生对仪式的目的和讲述话语和有认同感,能够引起共鸣,在仪式开展前,还应当让学生去了解仪式和医学历史,可以起到增强情感渲染和价值共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兰;杨全;张翱;吴春蓉.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152-153.
[2]唐海红;张速勤;郑宏良.医学人文教育在耳鼻喉科临床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30):422-423.
[3]王沂芹;王代红;唐建英;李慧;袁发焕.医学人文教育在血液净化学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5):222-223.
作者:刘琼华 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
第二篇: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有感于医学的温度,人们都非常期待医生的人文情怀,并由此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当前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状况,并提出了推进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教育
引言
医学的对象是人,从深层次说医学是一门关于生命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医学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生病的人,所以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抛弃人文精神,医学就没有了灵魂。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医学生将来能够去感受病人的温度,是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
科学追求的是智、人文追求的是善,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医学所追求的真理[1],让医生既有理性思考又有情感魅力,因此,医学精神包含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个部分。其中“科学精神”通过“高水平的诊疗技术”和“高精尖的医学仪器”来实现,他是实现“人文精神”的前提;而“人文精神”通过“用心关怀患者”和“优先社会效益”来实现,他又可以反过来引领“科学精神”的发展。古今中外,在优秀的医生身上都体现着医学人文精神,无论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还是希波堤拉低的《医学誓言》都闪烁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光芒。简单来说,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心、关怀和尊重,包括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所有病人无论种族、国家、职业、财富一律平等对待。
2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
2.1人文关怀是医生的法定义务
早在1992年国务院就以106令颁布《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要求将“是否关怀患者”纳入对医护人员的考核,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更是将关怀病人作为医师义务写入法律条文。长久以来,人文关怀在传统的观念中一直似乎属于道德层面,但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病患眼中,在某些时候医生就是他生存的希望,再准确的检验数据、再多的药物单据等对于病人都是远远不够的,“尊重、关心、爱护患者”是医生的义务。
2.2人文关怀是医生的道德情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美国医生特鲁迪[2]的墓志铭,它表达了一个道德高尚的医生对待病人的心态,是理性的谦卑、是职业的操守、更是医生的道德情怀。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但是医学也有他的局限,面对病人的痛苦,特别是面对无法解决的疾患,“安慰、关爱、帮助、感知”带给病人的温暖远远超出健康人的想象。正如特鲁迪医生曾说的:“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
2.3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希望
医生是准入门槛很高的一个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将医生来源进行了明确规定,除了中医和民族医学有极少数的师承形式外,基本上没有考入医学院校学习,就没有机会成为医生了。由于没有其他途径,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可以说就是国家医学的未来,扎实的专业技术由大学教育和规范化培训共同完成,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价值理念,继而外化为人文关怀行为,是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带领学生宣读医学生誓言的那刻起,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彻整个大学教育。
3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3.1多元化价值取向冲击医学人文教育
医疗服务商品化、诊疗手段物化、医患关系经济化等趋势日趋明显,人性的淡漠阻碍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社会舆论的不良引导、经济效益的指标导向、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都会对医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严重的影响。“人文精神”“德育教育”在社会舆论大环境中显得空洞,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严重冲击了医学人文教育。
3.2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一直实行文理分科教育,而医学专业招生除中医文理兼招外一般仅面向理科招生,招收的生源本身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加上医学院校虽然也围绕主体专业开办一些文科相关专业,但因为不属于学校主流专业,建设力度不大,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水平不高;虽然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和综合大学合并,但基本上也属于相对独立办学,与母体大学的学科融合不充分,得到的支撑有限。因此总体上看,无论是生源、师资、教学条件,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都存在先天不足。
3.3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强势张扬遮蔽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关怀[3],关于人文教育的“内容范围”和“教学效果”长期存在着质疑,人文科学跨度大、内容多、知识面广,如何去完成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使命?人文学科不能提供具体技能人文素质如何评价?人文教育对医学生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塑造能有多大作用?这些疑问使得很多医学院校虽然认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但并没有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
3.4人文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非常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在美国医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达到了25%,在日本、法国和英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课时数也基本达到总学时数的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虽然也都开设人文课程,但比例相对偏小,平均只占课时总数的8%,而且这些课时大部分属于公共课程的“两课”,医学人文课程除“医学伦理学”外基本上都不属于必修课,而且课时很少。人文课程本身在医学院校就属于边缘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后又面临“学生不选”或者“选而不修”,处境非常尴尬。
4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探讨
4.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从“大医学”的视野重新审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寻找临床医学与人文学科的交集[4],探讨“生命”“死亡”“疾病”“健康”“痛苦”“疼痛”等概念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SchwartsAW教授在2009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医学人文对于促进职业素养、移情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医学人文是整合医学教育非医学学科内容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应该重视推进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同时,应该及时纠正课程知识化的倾向,科学的看待和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重视人文教育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熏陶,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坚信“向死而生”的医学人文智慧可以成为学生笃定的人生信仰。
4.2优化人文教育课程设计
在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模块,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课,应该根据医学教育特点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增加相关内容案例,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医学史、医学心理、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等课程,应该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占比,同时改革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敬畏生命、尊重人权、重视沟通[5];专业选修课主要设置一些医学与相关科学融合的课程比如医学教育、医学管理、卫生经济等,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学生后期的职业选择;而公共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静心读书、悟道明理、修身立德。
4.3加强人文教育师资培养
加强人文教育的师资培养应该从3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加强对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的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帮助学生理解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展现医学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仁者仁医的风范;其次,对于人文课程教师,由于不属于学校主流学科边缘感很强,应该通过相关政策倾斜,激发其的工作热情,同时加强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使其找准定位,加速与主流学科融合,提高其从事医学生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学生管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加强对临床实习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4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
医学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仁爱传递的过程,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在人文教育中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举办“励志”讲座,邀请深受病人敬爱的医生谈自己的行医感悟和价值追求,邀请普通病人分享自己的求医经历和对医生的评价,用最真挚的情感阐述最朴素的道理,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用榜样的力量触动学生的心灵;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培养奉献精神,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在实践中加强仁爱教育。
作者:魏琦 徐蕴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三篇: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思路
摘要:文章分析现代医学人文教育现状,阐述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方法及其意义。利用微信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及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将人文关怀应用到临床工作中,达到医学和人文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微信平台;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生必须具有职业精神,包括:追求职业卓越、责任感、使命感,诚实,正直、利他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病人的福利、文化、宗教信仰;要具有解决伦理、法律、职业等方面的问题和能力,要具有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能力。医学人文关怀是建立一种对历史传统和生命个体的关怀,包括家庭的生活习惯、遗传、人口、社会环境、心理和文化的各种因素。这种关怀有时不是去研究真相,而是培养对这种现象进行的一种神秘感的探索,建立对生命一份敬畏。医学的未来,有赖于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目前,医学教育正经历改革的浪潮,弘扬医学的职业精神,形成在医学人文关怀背景下医学的全面发展是铸造品德高尚、医术精湛、待病人如亲人的仁医的必经途径。
一、医学人文教育现状
1.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不完善。医学应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在医学院校中,往往只注重医学科学的教育,忽视人文科学的教育。与国外相比,对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足的[1]。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严重不足,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如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医学、法学等课程,但基本倾向于理论授课,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缺乏系统规范性,与专业课之间缺少联系性。授课时数少,并且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授课形式以灌输为主,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来激发学习兴趣。内容抽象,与医学专业学习脱节,医学生很难将人文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能很好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制度建设上,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课程设置、专业人员队伍等方面的不足,详细制订教学计划,发挥已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带动作用,构建更加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2]。2.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不重视。现在的医学生主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习中,目的性较强,对于考试课往往能够认真学习,而对于一些考查课,例如人文相关的课程,不能引起重视。甚至在课堂上进行一些考试科目的学习。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因忽视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考察,导致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专业知识学习上,忽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3.临床教师缺乏人文素质教育意识。近五十年来,医学得到快速发展,医疗技术经历快速飞跃。而临床教师在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同时,并没有在人文教育方面进行相关的培训及学习,使得人文精神的提升远远落后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引导。少数教师人文观念差,对患者态度生冷,缺少同情心,只看病,不医人,也给学生造成反面示范作用,认为临床工作不需要人文关怀。
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
1.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创建班级群及专业组群。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各医学人文科目,授课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科目的学习阶段进行相关人文学习材料的推送,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同时可以提出问题。创建班级群或专业组群,组长可以将微信平台的内容转发至群中,在班级群或各专业组群中进行讨论。教师可将一些关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美文发送到平台,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2.专门人文教师管理公众平台,引导群组讨论方向。在群组中要有专人管理,不仅要参与讨论,还应起到引导作用。对于不同的案例,每个人可能会发表不同的观点,其中有正能量的,也会有负能量,教师应及时掌握,当出现偏差时给予纠正,将学生朝着正义的、公平的、关爱的、包容的方向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人文问题可以发送到群中进行讨论,教师在必要时给予辅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仁医。3.在微信平台进行授课、讨论及提交作业。要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规划,使其朝着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国际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为指标,达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以医疗实践需要为基础,建立人文教育体系,把人文教育课程融入到医学实践中。教师制作精美视频课件微信教学,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学习,完成作业。授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病例分享语音以及临床工作中人文关怀的音频或视频。学生可将临床实践工作中人文关怀制成音频或视频文件,作为作业传到群中或发给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三、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1.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微信公众平台实现与特定群体的不拘泥于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和图文消息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大学生历来是接触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的先锋群体,微信时代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种融合以往所有网络应用系统优点的新型网络应用,微信颠覆传统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信息传播方式。这给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带来契机,可以利用大学生对微信的这种新媒体的喜爱和依赖,进行人文教育的多种形式传播,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微信群实时对讲等。2.实现课堂内容的延伸。运用微信开展人文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内容的延伸,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微信平台可以针对课堂讲述的内容发送一些相关文件,微信的群聊功能为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提供方便,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班级凝聚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根据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人文教学的灵活性。教师通过微信平台为学生传输学习资料,学生利用微信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3.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微信平台的资源库可以为广大医学生共享,这对医学人文教育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可以使用学校的公共账号,搜索、收集医学人文相关内容进行授课,可以将搜索到的有关医学人文教育材料上传至微信平台,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些附带音频或视频的资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喜爱的相关短文、音乐或图像等发送到微信平台,经管理者审核通过后,发送信息与大家共享。微信平台在为医学人文教师提供教学资源的同时,增加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关注。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获得需要的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琳.中外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71-72.
[2]张浩,郭宏伟.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26-127.
作者:汪云 李红霞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第四临床医学院
第四篇:医学人文教育特点与启示
摘要:台北医学大学从建校至今,始终以“培育具备人文关怀、社会服务热忱与国际观之医事专业人才”为教育理念,致力于医学人文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与科学建构,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取得显著效果和成就,其特点与经验为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带来多元化的新视野。
关键词: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特点;启示
台北医学大学于2003年在台湾地区率先成立医学人文研究所,是台湾地区第一个以“培养人文素养与专业并重的医疗人才”为目标,从人文角度对医学进行跨领域探索研究的学术单位。2011年台北医学大学正式成立人文科学院,下设医学人文研究所、大脑与意识研究中心、医疗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等,形成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与法学研究社群,为播种、深耕人文及社会科学教育而努力,并在实践与改革中不断推进医学人文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完善,其特点和经验可以为大陆地区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
(一)医学人文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种最为基本的职能,也是大学教师学术身份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协调与否决定了大学能否更好地发挥其价值。[1]台北医学大学医学人文课程的授课教师善于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与成果融入到理论教学,把最新颖、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会在课前要求学生研读相关学术论文并在课堂上汇报主要内容。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既能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技能,培养批判精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医学人文教学与学术交流相结合
医学人文研究所定期开展医学人文专题系列讲座,邀请优秀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例如“我对台湾医疗史的兴趣”、“残障病痛与超越性”、“医疗纠纷与实证法学”、“非侵入性直流与交流电在脑科学与生活上的应用”等主题,为师生积极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跨领域学习与思考提供平台,拓宽教师及学生视野,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医学人文教学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社会责任是个体主张社会权利的前提,也是个体获得自由的基础。对社会有无负责担当的意识,是检验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和人生境界高低的重要尺度。[2]台北医学大学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多的是采取“润物细无声”般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3]即社会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始终是教师教学中的关注点之一,例如台湾地区原住民族的在地生活与权利、生态环境的保护、医疗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正义、女性权利的保障与维护、台湾地区灾后重建等问题,促使学生关注社会主题与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对社会发展现实的理性认识与思考,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主动性。
(四)医学人文教学与调查观摩相结合
诸多课程的授课内容不仅安排理论教学,同时还包含医院观摩、田野调查的实践环节。例如,临床人文实习课程的授课内容就是获得病人允许且在不打扰医院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学生观察呼吸器依赖之重症病患,之后再进行临床案例讨论,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反思写作。授课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设计合理,使学生在第三方的角度感受患者的痛苦与不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思考医疗情景中的人文问题,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怀。除临床人文实习课程外,还有很多课程都以教学目标为根本、理论教学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了体现具有课程特点与特色的实践教学,例如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到阿里山与在地原住民族深入接触、进入麻醉科室了解医病关系等等,教学方法生动具体,效果显著。
(五)医学人文教学与艺术欣赏相结合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产生的起积极作用的情绪。科学理论教学是严谨、深刻、系统的,但往往多是枯燥的抽象的分析演绎。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及创造精神。对此,台北医学大学的部分课程适当的把电影与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引入课堂教学,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的内容与恰当的情景创设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的思维进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六)医学人文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论语•述而》篇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教育理念认为,正确有效的学习过程应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正是基于对学生举一反三、独立思考能力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台北医学大学本科教育很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量采用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的教学方法,例如以小组为单位排练医学伦理剧、汇报医学人文电影观后感等,研究生教育则要求学生阅读论文后进行摘要报告,二者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七)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成功的医学人文教育应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生命的关怀以及医学伦理等相关医学人文课程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4]台北医学大学的解剖学实验结合课程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非常富有人文情怀的医学教育。解剖学实验需要有遗体捐赠,学生才有机会观察到真实的人体构造。因此,每年解剖学实验课程开课时,其任课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家属访谈,让学生了解捐赠者的生平事迹及家属的心情,感受捐赠者与家属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促使学生认识到医学职业的责任感与社会的期待。
二对我校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启发与启示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拓国际交流视野
教师是培育学生成为医疗专业人才最重要的推手。医学人文研究所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其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不但有资深、权威的专家、学者主持行政工作、进行专业统筹,还聘请了诸多从欧美留学归来、博士学历的人文科学专业人才作为专职教师,为医学人文研究所教学与科研的双向发展及拓宽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铸造坚实基础。
(二)发展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教学方法与形式来看,台北医学大学的人文课程所采用的伦理剧、情景式学习、人文电影赏析、口述历史、典范教育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十分丰富。这些教育方法的成功应用,不仅有益于提升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进取心。台北医学大学任课教师在研发、雕琢、打磨、改良与创新教学方法过程中体现出爱岗敬业、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在功利主义的世界中,对教师职业的自觉是一个大学教师的最实在也最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促进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
从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北医强调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既强调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要理解传统的艺术和价值观,要理解多元文化及其冲突,要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又在强调知识及应用的同时强调知识的人文内涵。北医的通识教育对学生课外活动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学生的课外活动能够促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将学生的课外活动经验与课堂内的学习结合起来,将知识与经验连接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将来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工作及变化;要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将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与今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三结语
我国医学教育并不缺乏人文教育,但却收效甚微,“医学要回归人文”的呼声不绝于耳,[5]其症结在哪里还需要不断的反思、研讨。台北医学大学的医学人文教学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在医疗机构中的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设计、系统化实施,极大提升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台北医学大学的医学人文教学师资队伍中,有一批热爱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医疗一线的专业工作者。正是他(她)们的努力,医学人文教学的科学性、全程性、实效性才能得以不断充实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张俊超,吴洪富.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35-42.
[2]韩亚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3]曹文泽.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8):22-24.
[4]张学思,郑恒,周立,等: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医学人文教育特色与反思[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4-36.
[5]李子夏,朱勇.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3):308-311.
作者:王天秀 吴江生 黄妹 单位:海南医学院 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