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性打破空间限制
李克强同志在2014年11月21日回应网届群英大会时说,互联网让世界“变小又变大”。世界因为互联网变成了“小小”地球村,缩短了地理空间的距离和信息传递的时间;另一方面,互联网创造了各种产业、文化和业态,给人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根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大的普通民众参与舆论监督提供了技术基础保障。网络跨越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延伸了传播范围,使得民众对事件的关注与评论更加广泛,在监督范围的广泛性方面显著强于传统的舆论监督。传统的信息发布是要克服很多障碍。它会受到传播工具、时间、空间的干扰,也有非常复杂繁琐的程序,受到权利干扰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信息的共享在现实社会中变得空间狭小,信息的不畅通会造成官民之间的误解等诸多困境,这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互联网条件下,人们可以向全国各地发布信息,也可获得全国各地发布的信息,这能够形成获取信息的“横向联系”。网络世界的信息是浩瀚无边的,把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就能激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效地监督政府。人们会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感受自由,无论是哪个地区和国家的公民,也无论你从事任何工作、身处哪个阶层,拿出联网的电脑和手机就能“获取资源”在这样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必然会孕育出人们自由的精神。在网络中没有人会在乎自己的地位和形象,更不会担心受到别人另类的眼光,这就扩大了人们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空间,而这种自由不仅体现在对立面,也体现在自身,包括自身的时间、精力、意愿等等。由于我国历史的文化积淀使得有很大一部分人还存有职业等级差别的认识,所以不同职业群体的言论有时会受到不同的对待。但在网络平台中,匿名属性让任何人的言论都毫无差别,并且虚拟网络的匿名性更会给大众一种安全感,这在无形之中也给了人们一种保护机制。在民众参与网络监督过程中,网络监督者(普通网民)之间通过平台,在一个特定的争论焦点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网民和网民之间的互动可以向各个领域延伸。这与传统的网络监督信息发布有很大的不同,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评价正确与否,基于他所获取信息的充分程度。信息越充分,所得结论离真相越近;信息越不充分,所得结论离真相越远。以往的监督过程,信息发布者比如报纸,新闻可以说是拥有把控信息的权利,这造成了监督信息的不对称。在互联网平台中,无论是信息发布者或者是信息接收者,都能平等的交流,参与者甚至能拥有比信息发布者更多的资源,也可以跟信息发布者展开争论。网民和网民之间可以通过聊天软件,论坛、贴吧等公共空间针对同一焦点收集广泛的信息,由于参与者背景不同,针对同一问题探讨的观点也不同,这样就扩大监督焦点的半径。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量变持续下去,一定会产生质变,网民的不断加入,看起来只是量变,其实孕育着质变。当监督焦点被扩大,参与者受到话题的吸引不断地加入进平台,这就会引起媒体的注意,接下来各个媒体会不断的加入,媒体与媒体之间也会进行互动,并且由于媒体本身的性质决定事件会被持续跟踪,跟踪到一定程度又会把焦点回归到网络平台,继续引起网民关注。比如近期媒体一直跟踪的“唐慧案”。这种互动有利于网络监督焦点问题的解决。
二、开放性打破渠道限制
首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操作也越发的突出人性化,从最初互联网刚引进时人们认为互联网是技术人员才能操作的工具到现在普通人在大街上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就可以进入互联网,使人们接触网络世界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网络系统软件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学习。互联网的这种条件创造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平台。普通公民发布政治信息不可能像报社那样需要专业的印刷机和相关技术以及一些复杂的审核流程。更不能像电台那样需要专业设备道具。在互联网条件下,普通人只要拥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或者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政治信息和寻找资讯。信息发布的整个过程轻松加平常。其次,无论是电脑或者手机、其功能虽然增加了,但操作却越发简单,由原来的按键变成触摸,软件也可自动更新,不需要掌握太多太庞杂的手机电脑知识,这缩短了各个不同文化阶层人的差距。使得网络世界政治参与者开始以现实社会不同的身份加入却在虚拟世界中变成了同等的身份,这样会大大激发网络平台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存在感。最后,微博、博客、BBS等应用的出现,让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政治参与的发起者,这改变了传统媒体发布政治信息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平台:
1.新闻跟帖,新闻跟帖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具备的特色之一,这种平台可以让网民参与分析新闻事件并且直接发表评论。通过开放式的评论网民也可互相交流,并形成各自的观点。热点新闻的跟帖评论数量有时能够达到几十万条,甚至有些网民直接通过网络跟帖的方式来跟踪新闻事件。
2.网络论坛,当前中国的网络论坛已经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普遍联系,是一种非常广泛、活跃的渠道,称之为BBS,英文全称BulletinBoardSystem,中文称为“电子公告板”。中国民众通过该渠道交流问题、交换意见、获取信息。网络论坛的形成,使民众表达自身观点的积极性、广泛性和可能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3.博客,博客被称为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网络交流方式,虽然博客的使用自2011年后有所下降,但是它的主要用途比如个人的自由表达和出版、知识的更新与积累、深度交流沟通等是其他即时通信应用无法取代的。
4.微博,微博是2008年兴起的应用平台,属于网民社交应用。仅仅两年后的2010年,“微博问政”便成为“两会”的热点。微博平台具有许多特点。他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渴望而缩短消费时间,短短几十字或者几分钟的小视频便可有效地传播信息。其自身具备的独特应用功能可以使网民及时自由的反馈互动。
5.其他即时通信。目前中国网民使用的主要应用有QQ、MSN、微信、人人网、UCSTAR。2014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32亿,使用率位居第一。即使在今天,即时通信的的功能仍在不断丰富,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视频,搜索等等。只要有引人注目的观点,就会激起后来参与者跟进讨论,这无疑提高了政治参与讨论话题的效率。互联网政治传播过程简单、方便、高效,为政治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为我国实行民主权力监督提供了新的理念,是我国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新形式,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新的机遇,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跟上时代潮流,把握机遇,推动其发展和完善。
作者:姜华宇
相关专题: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