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还是无产阶级同政党行动的思想指南。马克思经济哲学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旗帜。新自由主义所具有的经济哲学理论传统是使之成为一种经济理论主张的重要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现。
一、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概述
传统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主要由两大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研究来引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换中,芝加哥学派结合奥地利学派进行了经济学货币理论体系总结,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阵营的主要支柱,他们认为新古典价格理论是经济行为的前提,并认为自由市场有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特权,他们期望经济的运作和发展中避免支持政府的调节,更重要的是强调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行动的自主和理性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下,促进了和谐资本市场的文明建设。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从新自由主义理论看来,都只是一种知识论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波普尔的“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决定论和经济决定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理论的批判下,其自由性逐渐从个体消极自由转变为了社会的自由和积极,奥尔森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要完善和保护自由市场,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霸权下,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在不断地实现着国家力量和作用的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于计划经济的指导实行了全面的经济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对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的形成造成了阻碍。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垄断资本保护的同时,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经济竞争优化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广泛性。也充分反映新自由主义无法在实现全球化的经济发展的顺利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价值
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价值观对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批判,同时,新自由主义在个人主义方法论上,没有全面肯定自身的理论逻辑,因此哈耶克为了将世界观基础进行提升和强化,重新展开对经验理论传统的梳理。
(一)价值分析方法
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现代社会主义的科学建设,也要归功于马克思的历史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分析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进行阐述,而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理论价值分析的主要方法就是劳动价值经济哲学分析法。劳动价值的体现首先需要个人行动,但是这个个人行动并不是在自由主义理论传统下所指的“个人行动”,并非为利己的经济个人,而是指劳动和实践的一种活动,实现个人生产物质资料的活动。就像黑格尔认为的,人的本质肯定就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实现。真正的个人自由是主体的自由和自觉来完成,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生产力发展使资本主义自由有了物质基础,信仰唤醒个人自由的主体意识,从精神上造就了个人的主体内在,实现了个人的内在信仰和自由。
(二)价值实现基础前提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私有制并不能成为国民经济学的现实基础,而应该以外化劳动作为此基础,将人类社会的吃穿住行等做出基础保障,满足人类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才是实现经济哲学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的基本特性是活动自由、自觉,而劳动是人类的自由本质的体现方式,是实现自我创造、发展和生成的主要活动途径。自我主体的意识形成是通过对象化的劳动将内在与外在对象进行区分而实现的。生命价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由劳动提供条件,实践便体现活动的价值,促进人类永恒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人类价值观形成的客观依据。另外,现代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交换,彼此之间的关系存在异化性,也就是将人和物进行转换,最终通过异化实现人类能力的全面性。全面的生产能力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就要求这种生产能力是具有社会性的劳动,也能同时兼备科学性和一般性,从而具有自然自配活动能力。而不互相依赖的人和物是实现全面性的最好保障,因此,劳动是实现经济哲学价值观的基础前提。
(三)价值观核心观念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劳动价值观念是人类价值目标的最终目的解释,并不是方法论中的个人主义或者集体主义。劳动异化是在人类活动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市是否定了劳动活动的发展,但是在进行生产力发展的和经济实力增长的前提下,要完成劳动异化的消灭,实现劳动致富。劳动致富观念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平、公正,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也就是要以人的劳动活动为根本,也就是核心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条件是现实中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观念的形成,是促进历史唯物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尽管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理论价值有所对立,但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建立需要不同的经济学认识和方法论,只有在激烈的竞争和矛盾中,才能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劳动价值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价值观分析的根本性方法,以劳动观念为核心、劳动活动为基础,实现经济哲学价值观,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形成。
作者: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