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时代适应性,必须先行
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具备从事建筑行业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里的“能力”指是综合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学校的学习期间,有必要有意识有针对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力教育,已经日渐受到重视,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在符合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同时,紧跟时代发展,构造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将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做出思考与探索。
二、“就业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
势在必行,值得提倡各种新观念、新思想、新学科层出不穷,促使建筑专业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革新。那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须有明确的方向性、统筹全局的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的开创性。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将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新审核、筛选,进行再次整合,重点是突出适用性、实用性。尝试推广“专业+经济+管理”的模式,模糊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兼而有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一专多能的水平,以满足用工企业的需求也利于学生就业。其次,更多地关注本行业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新技术、新发展纳入到教学课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建立严格的查核措施,保证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三,增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提高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方法方面,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其次是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建筑专业的一些课程因为专业所制比较枯燥,可以将多媒体引入授课中,比如打造“视频工地”等都是营造动态立体教学方法的手段,借此可以营造直观、可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真正加入到授课中。第三是注重与学生交流和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始终对新事物具有适度的好奇心,进而增进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2.多学科并重
建筑专业本身的多学科融合性注定,在教育教学中除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高对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视。首先,沟通能力的培养,就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日益密切,建筑行业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也需要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和建筑企业与市场,与国际接轨需要建筑行业拥有自己的外语人才,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突现出来。第三,我们关注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将学生打造成真正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人才。数学作为基础课既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相关专业问题,又可以为学生从事土建研究提供必备的数学基础。综合地看,在建筑专业教育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开展多学科并重的教学,以培养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够自觉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筑专业技术人才。
3.整合教学资源,加强交流
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对于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推动专业教学的发展,也可以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最大化能力教育的教学意义。这种整合,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和校际交流的互补模式。
3.1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校企间的合作,是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与互相提升的过程。企业的工程案例是最好的教学素材之一,具有不可比拟的及时性与先进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如果能形成校企之间有效的衔接,对合作的双方都非常有益。
3.2校际交流的互补模式
校际间的交流,是一个彼此借鉴,取长补短的完善过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特长,通过交流,可以进行优势互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开拓办学思路。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能与国外的学校进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安排有相当的参考性,给我们更多的启示,都有利于建筑专业中职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结语能力培养,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本着为建筑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一教学理念,初步构想了现代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实施起来需要对建筑专业的中职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进行转变。当然,改革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将经过一个摸索的过程,因此有必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结合优势,积极进行创新,建立和完善促进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与考评制度,将建筑专业中职教育与建筑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这样才能实现能力培养意义的最大化和价值体现。
作者:刘珊珊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