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改革目标
(一)确立培养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科技-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源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独立学院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以新机制和新模式办学的新型办学实体。办学历史虽短,却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独立学院虽然明确定位为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其培养对象与一般高校迥异,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必然有别于普通高校。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一规定,从政策上要求独立学院应以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地方经济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受传统“学而优则仕”和重学术轻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自觉不自觉地以造就学术型人才为己任,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培养模式陈旧,办学层次较低,师资水平有限等现实令高职难以担当培养优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独立学院有办学自主权,能够灵活地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这些优势都为独立学院培养优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的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建设发展的方向是应用型的,培养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既不能一味地模仿或照搬普通高校或母体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要有别于高职院校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较低层次的人才培养要求。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定位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学修养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汉语人才。”这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对独立学院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二)围绕人文-科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这项改革必须同时是人文知识教育的保障、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培育的保障和实用技能教育的保障。我们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正是本着以上指导思想进行的。在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我们构建了由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和学校面对全校开设的人文通识课程(哲学、美学类、历史类、艺术类等方面的必修课、选修课)组成的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人文教育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增加了诸多国学课程,突出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对于中华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所赋有的理解与传承的使命。在实用技能的培养方面,我们主要围绕强化现代办公能力、写作能力、交际与协调能力等方面开设了一些相关课程。这一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需要深入到社会和人才需求市场中去,摸清楚究竟有哪些应用比较广泛的实用技能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即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兼具其他能力的工作者。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所谓“一岗定终身”的现象趋于消失。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摒弃传统的“专才型”,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成立,就明确提出“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汉语和英语运用能力,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胜任与语言文学相关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抓两头、重内涵,即一方面强化人文基础课程,坚守“人文教育”的阵地,强调文学修养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应用型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汉语和英语的运用能力,计算机的使用熟练程度。这种培养目标的确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也是适应交叉学科的兴起的需要。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专业交叉衍生,融合渗透,也为培养新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通过各种途径,强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注重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应该是:课内外紧联系、校内外相结合,从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本科教学专业实践的环节总时数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一定比例,并且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加强实习带队教师的遴选、培养,真正发挥带队教师的指导作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教学与突出技能的培养,加大应用与实践的比例。有别于其他高校只设置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该系还增加“中期实习”,即在学生第二学年结束后,利用8周的时间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到社会中去锻炼,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明确今后两年学习的方向,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2.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当前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快速适应岗位需要,是用人单位在接受毕业生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因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提升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杠杆。与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接轨,鼓励学生在完成模块教学后参加社会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考试、测试,取得社会公认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证书,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他们在教学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的培训,如普通话等级、“两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满足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要求;开展秘书证、人力资源师资格培训,让更多的学生获取高级秘书、人力资源师等从业资格。通过这些职业资格的培训,培养学生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达到劳动准入制要求的相关的技能等级,为自己顺利就业添砖加瓦。3.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不仅要充分挖掘校内有效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更要发挥独立学院学生活动能力强,参与意识重的特点,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学生组织是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对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工作的一以贯之的思想。中文系成立之后,各类代表学科特色的课外活动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二、改革策略
我们已经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搜集资料,进行实验,从而使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足以在职场立足的语文能力,并且就业后能适应工作需要的效果。(一)确定“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要改变过去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明确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阅读欣赏”、“应用写作”和“口语表达”三项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突出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
(二)创立“三合一”式的课程体系
要改变过去汉语言文学专业即“文学欣赏”的“单一式”教学格局,变为由“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实用应用写作”和“职业口才训练”三个板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实现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综合性。
(三)力争探索出“基于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的“工学结合”新路子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改革路线,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我们确定“以工作环节和流程”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如:《写作学》教学中,依据营销工作主要环节及工作顺序,设计并依次安排了“求职信、申请书、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药品营销策划、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设计、招投标书、合同书”写作的教学内容;“职业口才训练”部分,以“营销口才训练”命名,以产品推销的主要工作环节和过程先后,设计并依次安排了“开场白技巧、产品介绍技巧、情感沟通技巧、客户答疑技巧、促进成交技巧和售后跟进技巧”的口才训练教学内容。在每一节的教学中,又按照实际工作中完成此任务的顺序来完成写作任务或口头表达任务。
(四)打算尝试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任务完成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为了配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考核主要采取能力测试的方式。具体做法是:1.文学鉴赏采取论文式考核方式。即期末由学生选择一篇或一部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根据要求,撰写一篇鉴赏文章。这种考核方式能综合考查学生文学鉴赏、文章写作和语言表达三方面的能力。2.应用写作采取过程式考核方式。即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开放性、阶段式考核,课上学一个、课下写一个,每写成一篇记一次成绩,边学边考,学完既考完,累计算平均分,不再有期末统一理论考核。这种考核方式能考查学生利用资源提高写作水平的能力,更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3.口才训练采取即兴口试的考核方式。即在平时或期末,以分散或集中的形式,给每人制作一个话题题签,由考生抽签决定自己的口语考试内容,准备5分钟后,表述3分钟,由老师从内容设计、口头表达和态势语运用三个方面综合评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能锻炼和考查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作者:马汉钦 罗玉成 李玉华 单位:南华大学
相关专题:中国典籍与文化 投稿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