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班级管理引入和谐管理分析框架的必要性分析
(一)和谐管理理论概述
和谐管理理论是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运用系统论的思路,其核心特质是将自身定位为复杂环境下的“问题解决学”。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可以表述为:组织领导依据组织的战略愿景,在分析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阶段的和谐主题(HT);根据和谐主题(HT)确定和则(HP)与谐则(XP)体系,并通过和谐耦合(HC)机制,实现组织管理活动的高绩效;解决了现有的和谐主题之后,又会产生影响系统演化的新的和谐主题,通过新一轮循环实现新的主题和谐,如此循环往复,循环优化,实现系统不断优化发展的目标,如图1所示。其中:和谐主题是指特定组织情境下,实现组织战略愿景需亟待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和则和谐则是和谐管理活动中优化控制机制和能动演化机制;和谐耦合是组织管理者通过和则与谐则两大体系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面的互动、转化与整合。
(二)新时期班级管理引入和谐管理分析框架的必要性分析
1、和谐管理学科特性更适合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实践致力于多变环境下解决复杂管理问题的和谐管理理论以其独有的系统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为导向把学校内外部环境、战略导向同和则、谐则及互动耦合机制的有机结合,纳入一个管理系统,使它对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实践具有更好的指导作用。2、引入和谐管理理论可以确保班级管理与战略环境的对接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以和谐主题作为管理定位及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在班级管理和谐主题识别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分析的基础上,以学院(系)、学校乃至社会的愿景、使命、战略意图等为依据,可以从根源上保证班级管理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个人发展目标、社会要求趋于一致,实现班级管理与战略环境的有效对接。3、基于和谐管理理论可以提出更系统的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和谐管理理论强调从“人”、“物”及“人”与“物”的互动三个方面认识管理的影响因素,不仅主张通过制度、流程、结构等对管理流程进行规范,而且强调发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能动性,并通过“人”与“物”互动的耦合机制提高管理绩效,我们基于此可以提出更系统的高校班级管理策略。4、依据和谐管理理论可以建立起高校校园危机管理评估体系依据和谐管理理论,我们通过对高校班级和谐管理体系中三个一致性关系(即S与EOL的一致性; HT与S的一致性;HP、XP及HC与HT的一致性)的判断,可以为班级管理的评估提供一个系统的参考框架,建立起完整的高校班级管理评估体系。
二、构建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体系
根据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从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确定和谐主题、设计管理机制、制定评估体系三个阶段,构建出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系统。
(一)确定和谐主题
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和谐主题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班级外部环境(E)、内部状况(O)、领导特质(L),以及战略愿景(S)等因素。班级的外部环境包括学院(系)、学校、家长、社会等环境因素,受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及信息化技术蔓延的影响,其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对班级管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不仅要求班级安全稳定,学生成长成才,而且还要求提升学生的人性,构建和谐发展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可以描述新时期和谐管理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体系的和谐主题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二)设计管理机制
围绕新时期班级管理的和谐主题——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我们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和则(HP)、谐则(XP)和耦合(HC)机制体系,使组织实现主题和谐(HX),从而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高绩效(P)。1、构建和则体系构建和则体系,我们需要针对新时期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和差异化特征,着眼于班级管理工作中,与人相关要素不确定性的消减和利用,为班级学生发展提供和谐发展的环境空间,以解决由于动态环境复杂性和领导能力局限性而产生的程序性管理不足。具体包括:加强使命和愿景教育;发扬民主,调动班级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班级环境;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班级心理契约;树立标杆人物和事迹,发挥正能量,促进和谐班集体的形成等。2、构建谐则体系针对新时期班级管理过程中确定性高、可察、可控的相关因素及其关系,我们构建谐则体系,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对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运作程序进行优化设计和控制。谐则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构建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成员的分层管理模式,促进班级建设的健康发展;抓好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成一支爱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学生干部队伍;制定出一套符合科学性、政策性、严肃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和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形成“家长——学校——学生”的有效沟通机制和班级日常管理活动即时处理机制,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等。3、构建和则与谐则的互动耦合机制高校班级管理和则与谐则的互动耦合机制,是指以“民主化和差异化”为特征的“能动致变的演化”要素与“制度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设计优化的控制”要素围绕“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这一和谐主题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过程,包括策略性思考、程序性思考、文化及人际思考、系统性思考等环节。具体内容包括:班级规章制度与激励政策的互动;制定导向性制度,激发使命意识,促进愿景共识;促进班级制度与文化的建设和协调;协同班级制度的强制力量和文化的诱导作用;通过师生积极的舆论和和谐文化推动民主化、差异化管理制度的构建;不断地实现班级优良传统和文化形式转化成制度等。
(三)制定评估体系
和谐管理视阈下的班级管理活动必须围绕和谐主题有目的、有导向地开展,在一定时期需要对阶段性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学习,让班级管理者明确改进的方向,作为下一循环绩效管理起点,不断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我们可以依据对和谐管理理论体系中三个“一致性”关系的判断,制定评估班级管理评估体系,对新时期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状态和水平进行动态评估。
作者:宋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