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艺术的追求,也是高中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提升舞蹈表现力离不开舞蹈者对舞蹈作品的深入理解,离不开用相应的肢体语言精准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音乐感受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高中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舞蹈的表现力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给高中舞蹈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高中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
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及神态表达舞蹈作品的思想感情,需要达到舞蹈的外在动作与内在气质和思想的高度统一,才能使舞蹈这一艺术形式达到营造丰富的意境,体现其高雅的艺术品位及舞蹈情感的效果。缺乏思想与情感的舞蹈,充其量只能算做身体的机械运动。因此,舞蹈情感表达是否到位与充分,是否具有强化的感染力与审美情趣,关键在于舞蹈是否具有艺术表现力。再者,舞蹈是靠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通过肢体动作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营造丰富情境,抒发内心感情,表达思想感受。要达到这些目标都离不开舞蹈的表现力。这就需要舞蹈者对舞蹈本身的内涵与情调加以深刻理解,使舞蹈语言对观众形成一种磁场效应,使观众得到艺术唯美的享受与情绪的满足,这更离不开舞蹈者的表现力。如何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高中舞蹈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1提高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
情感是舞蹈作品的灵魂。舞蹈作品都有相应的感情基调。有的作品情绪欢快,有的作品情绪低沉,有的豪放,有的温婉。但是学生的人生经验毕竟是有限的,因而他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而舞蹈作品需要舞者准确表达出所蕴含的情感,需要舞蹈者深切体验舞蹈作品的情感,甚至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丰富这种情感。即舞蹈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广阔的生活视野,才能正确把握舞蹈的感情基调,理解舞蹈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进而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例如,将维吾尔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改编为舞蹈,在教学这个舞蹈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视频媒体了解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展现维吾尔族人生活的照片、视频片断等,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教师对舞蹈进行了改编,作品不是体现男女情感为主线,而是着重体现生活中的细节,在表演时男生角色由女生反串。通过这一系列改编与调整,使作品更适合高中生来演绎,取得了很好的舞蹈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选修课中,运用现代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舞蹈作品,让学生欣赏与品味,让学生了解舞蹈历史,开设舞蹈技巧等课程,了解舞蹈家不同的风格,提高学生对作品中的舞台、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综合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把情感化为相应动作的想象力
舞蹈是以表达情感为核心的,情感表达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舞蹈就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同时,舞蹈也是通过肢体性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即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用怎样的肢体性语言来表达不同的情感?需要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想象力对于学生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与情感的对应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作用。一个好的舞蹈一定是肢体动作与情感表达密切契合的作品。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也会激发学生的表演激情,通过想象力达到肢体动作与舞蹈情感的和谐与统一。而要实现舞蹈动作与情感的高度对应与契合,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积淀。因为舞蹈动作都是通过生活提炼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舞蹈生活意识,感受生活中人物的思想及心理活动,体验人物的心路历程,是提高舞蹈表现力的基础。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题为《课堂白日梦》的舞蹈排练,舞蹈的内容是表现一位女生课堂梦境里的场景:一位女生在英语课堂上进入梦乡,梦中趁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与同学们做鬼脸,传阅课外书籍,下课后女生聚集在一起搞恶作剧,课外聚集在一起拍生活照等,当下课钟响了之后,她从梦中醒来,看到教室里空无一人,只有她自己站在课桌旁茫然地看着四周。这些梦境中的场景都是通过舞蹈来呈现出来的,舞蹈的内容都没有离开校园,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这些场景与情节十分熟悉,他们有着切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舞蹈表现时,就会得心应手,表达十分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能够近距离体会舞蹈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情感,使学生更精准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与情感基调。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使舞蹈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是从事舞蹈学习的硬性条件,是舞蹈表演的基础。学生没有良好的肌肉收缩能力,就不能很好地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富有激情、柔美、性感的内涵。在高中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最基础的教学训练之一。教师还要加强训练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增强学生各个关节的活动的幅度,以及肌肉与韧带的弹性与伸缩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舞蹈中的柔韧性是比较欠缺的,这样就会影响舞蹈的造型,影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加强训练,使肢体动作准确地表现舞蹈的情感。再者,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心理素质不稳定,也就很难在舞蹈表演中发挥稳定,也不会使舞蹈具有应有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技巧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在舞蹈时身体形成定性的条件反射,这样学生就会在反射活动中形成一种灵活的表现,在舞台表演时就会降低心理紧张程度。平时训练时,教师要营造紧张的舞蹈环境,增强学生对紧张气氛的适应程度,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4培养学生对舞蹈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舞蹈中最基本的元素,舞蹈不仅通过肢体表达情感,舞蹈中的音乐往往确定了舞蹈的情感基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是对音乐内涵的表现与诠释。高中阶段开设了音乐课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增强学生音乐的感受能力。在舞蹈训练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高潮、低谷等各种起伏来理解舞蹈的情感,当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时,才会将音乐表现的感情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例如,在排练《听雨》这一舞蹈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回顾在音乐课上学习到的江南音乐的特点,来加深学生对这个舞蹈的理解,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切的理解后,才能更好地根据音乐诠释舞蹈,提高用舞蹈演绎音乐内涵的表现力。总之,在高中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深刻理解为切入点,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学生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契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舞蹈表达的情感,选择对应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同时,要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训练,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
参考文献:
[1]秋叶.为舞蹈艺术插上翅膀——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12).
[2]李琳.解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问题[J].赤子(上中旬),2015(19).
[3]孙延泽.浅析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J].戏剧之家(上),2013(07).
作者:商亚娟 单位:澄江县第一中学
相关专题:周口师范学院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