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仅十分注重生命本身,还注重与生命相关的一切活动。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于生命本身所给予的关注。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可追溯至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的《生命教育》一书。书中指出教育应当首先注重受教育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命成长,唯有如此,教育的真谛才能凸显。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生命教育导师”职业培训课程要求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应当始终切切实实地将生命放在首位,以生命意识的提高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作为主要目标。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它聚焦于对人类的最终关怀,并且切合人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彰显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能够使学生珍惜、珍爱他人生命和个人生命,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含义:虽然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借助学习,创造出几近无限的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其必要性
人类的生命并不单单是肉体生命,而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结合。只有尊重且关怀人类的生命,才能凸显生命的意义,才能大幅度提升人类的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发展,促进他们生命质量的提升,使其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认知,培养学生欣赏人生、尊重生命的态度,让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且提高生命意识,了解生命的意义,包容、欣赏并接纳他人。现代社会中许多孩子不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认知的缺乏可能会使他们伤害他人、伤害自己,残酷地给家庭、社会留下无尽的遗憾。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生命对于每个人唯有一次,生命的孕育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生命来到世界上是一种自然的恩赐,每个生命的成长、发展都是一个奇迹,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并珍视他人的生命。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坚强和脆弱,并懂得如何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当下这个时代,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日趋复杂,孩子与家长、老师、学校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因而实施生命教育势在必行。每一个学生都是初升的太阳,因为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其生命质量与国家未来的命运密不可分。每个学生在开始接受教育之时,学校、老师、家长就应该对其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什么是积极而有意义的生命,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成长为一个以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的人。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以教材为本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来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比如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和《我与地坛》等文中,作者都谈及生命,也都在作品中提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积极态度。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深入地和学生探讨生命的价值及应有的生存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培育其对人生的正确的、积极的态度。
(二)在阅读和思考中让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
当然,仅仅依靠语文教材来开展生命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开阔眼界,在更大的世界中认识生命。因此,学生可借助阅读、思考来深化对生命的理解,继而真正接触到生命教育的真谛。要让学生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接纳世界,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达到思想成熟的境界。在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时,还应当让学生思考作者对生命的态度,思考自己该如何修正对生命的认识。这样大量阅读,学生不但拓宽了视野,也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拥有了深邃而充实的内心世界。
(三)正确认识并面对死亡
生命是一个过程,出生是生命的起始,而死亡则是生命的终止。我们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时候,不但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生,也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死亡。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让学生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理解死亡的语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死亡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地去等待,在这“向死而生”的人生中,我们要有所选择和创造,尽量追求完美,要让学生领悟到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更是宝贵的,要懂得如何享受生活。通过死亡教育,让学生站在新的高度来审视生命,最终实现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四)关注生活,内化生命教育
生命不是抽象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感知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关注生活,让生命教育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发芽。如观察蒲公英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蒲公英不知疲倦地不断飘送种子,就是其生命本能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生命意识的一种觉醒,它要让它的生命得到延续,通过这种永不休止的飘送使自己得到永恒的生,就像人类的繁衍一样。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周围的事物,也热爱、尊重并敬畏周围的事物。教师应该耐心地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让学生了解到,个体唯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社会现实的种种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的博大与生命的深沉,到达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只有心中存有生命和爱,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人生。
作者:许万军 单位: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相关专题: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