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高校教学管理逐渐被教育界所关注。在高校教学中,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教学思维的转变,其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学生发展特点为教学依据,发展学生,培养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核心位置。本文就高校教学管理中,如何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
促进高校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学生主体性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发挥其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启发式教育的形式,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点教学方式,该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本思想,使学生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能够得到发展。
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1.教育发展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很成功,但是不能与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发展学生主体性教学能够顺应教育发展需求,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教学核心,实现“学有所用”。学生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其不仅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上进行分析,还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面。
2.学生主体性教学是以人为本的直观体现
以人为本教学观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鼓励学生特长为主,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似,都是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
1.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
学生的主体性观念就是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学活动的目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的直观评价。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只有正确看待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够更好地树立主体性观念,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需要被尊重,那么在教学管理中,应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先要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性。高校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教学管理不同,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主体性。第一,教师要相信,在实际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教师要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第二,每一名学生在内心都有主动求知的欲望,但并不是随时都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发展性,积极鼓励与培养学生发扬优点。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高校教学思想中的传统教模式根深蒂固,要想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学生主体性发展,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管理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却没有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新时期教育逐渐趋向于人本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核心,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师并非不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式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被重视,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发展,也就是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学生个性不同,对不同学科的掌握程度也不同,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多样化。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教师要保护教育体系;发展学生差异与个性;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衡量指标;尊重学生的特殊性发展。
3.开展教学活动,增加师生互动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发现学生的特点与学习习惯,并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还能收集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改革。在高校中进行师生互动,能使教师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方面产生积极影响;能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意见;还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学生主动实现人生目标。
三、结论
综上所述,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向着促进学生主体性方向发展。学生主体性与人本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对学生主体性教学理念及意义进行论述,提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及教学观,以实际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实现主体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红静.普通高校教学管理问题的质性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2]张玥.基于学生社区场域的学生主体性培养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3]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5.
作者:朱奕佳 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