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作文来说,生活是它的源头活水。现在有很多学生讨厌作文或者害怕作文,其主要原因还是觉得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当然这种情况可能和老师命题超出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关,但更为主要的,我以为是现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围绕各类考试转,有时甚至加班加点,几乎关闭了学生参与生活包括读课外书、看报、看电视的大门;更不用说学生主动地去关心社会、人生、自然,积极地投入到改革开放的火热的生活了。由于枯燥刻板的学习生活和有限的实践经验,许多学生作文中内容空泛,千文一面,有的甚至没话可写。即使勉强成文的,大多数也是空喊口号,胡编乱造。在记叙文《我如何战胜脆弱》的写作时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是以父母双亡来写自己如何战胜脆弱的。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学生远离生活,因此实际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远离生活。现在我们只有把学生从“应试”的圈子里拉出来,让他们走进生活,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生活,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从而自觉积累生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效率。对于这一点,笔者深有感触。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常见学生作文寥寥数语,无话可写。
二、构建科学的课型结构
目前作文教学中的课型结构是传统的,实际上已阻隔了学生作文走向生活的通道,阻碍了作文教学实效进一步的提高。正因如此,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以创作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重新构建作文教学课型结构。为了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课型,我根据作文训练的基本规律,参照了前辈同行的研究成果,按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要素把原有的作文课型变为资料积累课、表达训练课和汇报展评课三种。其中每种课型又可按训练项目、目标的需求作进一步有序的分解。如把资料积累课细分为实践活动课、阅读积累课和信息交流课,把表达训练课分为写作练笔课、讨论课、辩论课等。通过这样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作文教学原有的单一的模式被灵活多变的课型所取代。在议论文《环境与成才》的写作时,我先布置作文题,让学生带着题目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阅读,找出能证明论点的材料;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信息交流筛选,同学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找出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和名言警句。接下来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写作训练,课后选择优秀习作在班级交流展出,学生针对例文自由批改。通过这样的作文课型实践我感觉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唉声叹气的少了,埋头苦读写作的多了;学生拖欠作文的少了,主动上交的多了;学生对他人作文无所谓的少了,积极批改评价他人习作的多了。
三、扎实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作文是一种靠反复练习才能提高的技能,如果不看上一定数量的书,不写上一定数量的文字,仅靠教师课内口若悬河的知识灌输是很难收到实效的。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要在课堂以外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一是课内,主要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一是课外,带着课堂上学习所得,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的实际运用,两者相辅相承,同样重要。”很显然刘老先生这里所说的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功夫在课外,当然作文也概莫例外。中职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除了课堂教之外,还要在课外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写作,而引导的方法就是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引导学生创办学生文学社,组织阅读、写作兴趣小组,举办一些如手抄报比赛、演讲辩论比赛等竞赛活动。以课外活动来督促学生常看常写、常行不止、日积月累,并以写带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最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者:闫芳 单位:宿豫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