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就业渠道的关系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在期望的就业渠道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过实习、兼职工作等亲身职业经历的学生在就业时自我效能感较高,能主动出击找工作,并有创业的相关想法。这类学生通过老师、学长、媒体、就业推介会等信息来掌握就业渠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动地位。反之,自我效能感较低者就业时则倾向于家庭安排、组织推荐,主动性不强,表现出不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欠缺,想法比较保守,在就业的渠道上面临有限的选择。
三、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现状
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职业决策时自我效能感不足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目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职业决策时,职业规划目标模糊,对专业和职场欠缺了解,对自己就业的行业、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自我认知不清,因此,在做职业决策时缺乏主见,盲目从众。很多学生在就业前把主要精力用于考各种证书、兼职工作,在求职时不充分考虑入职的匹配,而一味追求热门单位、热门地区、高薪职业,并将其作为就业“成功”的参考标准。大部分学生偏向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并以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导致理想与现实的错位,给就业设置了障碍。
(二)求职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较低
1.就业认知悲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普遍持悲观态度,自信心不足。黄一岚等人(2013)的调查显示,有75.8%的就业困难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罗清萍(2012)的调查表明,有57.3%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选“焦虑,很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所占比例达到44.2%,有的学生则选择“考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压力。由此可见,一部分学生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自信,持一种逃避的态度。
2.焦虑情绪明显。班杜拉认为,面对应激源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抑郁的程度等身心反应。由于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处于择业期的毕业生心理尤为敏感,在没有落实就业单位之前或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其焦虑情绪更加明显,这种情绪甚至影响周围的学生,进而使不安弥漫校园。当自尊受到伤害时,就会出现心理冲突。同时,由于毕业生社会阅历欠缺,防御机制薄弱,在求职被拒时,挫折感持续时间会很久,使得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情绪明显。其次,由于专业的原因,很多毕业生觉得对口工作难找,自我定位不清,对前景迷茫。当受挫时,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萎靡不振、焦虑烦躁,一旦不能及时缓解,就易出现意志消沉、逃避现实等状况,严重影响顺利就业。
3.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普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而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名校毕业生的对比中产生巨大心理落差,先打起了退堂鼓,不战而败。还有的毕业生缺乏自信,自我认知较低,认为自己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不敢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很多毕业生开始依赖家长和亲朋好友,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他人来决定,或听天由命。有些毕业生甚至连就业面试也要父母或同学陪伴,对于工作单位的选择,更是缺乏独立决断的勇气。
(三)入职后自我效能感欠缺
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对角色转换心理准备不足,自我效能感降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由于对工作单位不熟悉,对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了解不足,对工作流程不适应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不足,往往表现出学生心态和畏缩行为,无法以自己现有的能力、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造成工作效果不理想,从而招致上司的不满和同事的误解,进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完全否定自己。
四、提升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和策略
(一)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
自我强化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高校可引导大学生确定职业生涯的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据各自基础和兴趣设定并分解职业目标,鼓励他们为实现既定目标设计多条路径,同时有计划地加以执行。教师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予以积极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分析行为的得失,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成功的经验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引导学生悦纳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容易将负面评价内化为自我概念,将自己视为没有价值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同、对成功的渴望和对目标的执着都很缺乏。高校辅导员应鼓励这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明确就业的具体想法和目标,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摒弃完美主义,停止对自己的不满和批判,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激励,开发自己的潜能,帮助他们达成愿望或并形成动力,将目标或愿望灌输至潜意识中,作为一种信念来支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三)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所以高校辅导员应通过观察、谈话或应用问卷测验,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尝试模拟招聘、团队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有成败体验。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保持永不退缩、追求卓越的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并对就业有更合理的自我归因,最终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感。教师积极强化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足的意识;若学生将成功归于外因,将失败归因于能力缺乏或外因,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积极的归因方式,以增强学生自尊、自信的积极情感和成功的期望与动机,维持努力的行为;把失败归因于身心状况、自身努力等不稳定、可控的原因,以维持较高的自我价值感,避免无助、畏难等消极情绪情感的产生,使个人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
(四)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以社会需要为目标,让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增加综合和实践课程的份量,提高实验室及模拟场地的利用率,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扩大实践教学资源。教师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导者,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应在教学教研中不断学习,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素养。作为学生,应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上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更积极的投入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中。在校期间,多参加学校各个层面的社团组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尽可能参加勤工助学和志愿服务工作,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行科研创新,如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学以致用和创造价值的成就感和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晶,张素芬,颜雄.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2).
[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80-81.
[3]曹新美,曾泽鑫,温义媛.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9-131.
[4]苗天峰.大学生择业心态的变化及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李广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研究与探索, 2004(35):26-28.
[6]黄振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李玲,陈军.大学生心理健康(高职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牟洪波)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杂志官网 战斗之心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