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5年底,重庆市中小企业累计已达到58.5万户,实现增加值6215.7亿元,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42.3%;新增的中小微企业中,从事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鼓励类行业达到一半,近7成的新增从业人员在中小企业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可以说,中小企业对于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作为中小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内在重要变量[1],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重庆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目前,重庆市中小企业轻创新、轻技术、轻研发的现象较为普遍。多数的中小企业是通过直接购买核心技术或仿造的形式进行生产,导致中小企业的专利数量,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少。科技创新投入少。重庆市中小企业中,从事批发和零售、租赁和服务、住宿和餐饮以及居民服务、修理等服务类的中小企业占到近七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部分企业的产品5年甚至10年都没有变化,科技含量低,且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利润,造成了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短缺。加之科技创新存在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导致重庆的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科技研发投入R&D为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合作度差。目前,重庆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着80%左右的知识创新项目,其中85%~90%为国际国内论文、国家科技奖励,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生。然而,由于其中90%不能立即转化成企业可直接使用的成熟技术,中小企业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技术经纪机构的缺失,导致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项目与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缺失,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进度慢、创新成本增加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成果浪费等问题。高层次技术人才匮乏。重庆市企业拥有的科技人员,与2004年相比,2015年大中型企业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也只增加了0.24万人。对于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来说,大多属于普及型人才,普遍缺乏在一个领域具有领先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受企业经济实力差、管理弱、待遇低等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
(二)企业创新融资依然困难
据201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对困难企业的调研得知,达七成以上的企业涉及到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次融资来缓解企业的资金困难。重庆虽然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应急转贷周转金机制、探索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受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外界环境制约,如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内部积累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财务管理上,存在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不真实,财务管理水平低等现象;中小企业的知名度、银行信誉度、资信等级不高,又缺少有价值的资产进行抵押,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授信成本相对较高等,导致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引导
一是着力加强宣传引导。从2016年的100户“专精特新”中小工业企业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的考核范围,定期进行量化考核。二是制定差异化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实施分类扶持。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并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设定不同的帮扶重心。如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予种子资金、天使引导基金、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方面的帮扶。对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予信贷、风险补偿等方面的帮扶。对壮大期的中小企业,重点帮助企业建立或扩大研发机构,在财税、土地等方面实施帮扶。对腾飞期的中小企业,重点给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股权投资等方面的帮扶。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定位与战略布局的不同,侧重发展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加强统筹规划,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进行差异化的扶持,制定不同的五大功能区域中小企业发展路线图与政策,实现互补差异化发展,各具特色。
(二)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助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重庆市探索通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一是依托科技服务平台和“渝新券”,推动产学研合作。对“渝新券”试点进行总结,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科技创新券实践经验,优化“渝新券”顶层设计与推广使用,重点支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研发设计等三类科技服务。完善重庆市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的服务功能,通过采用重庆市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与电子版“渝新券”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发挥政府研发资金在中小企业向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购买技术服务、技术成果以及购置研发设备等方面的扶持作用。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制定一系列鼓励高等院校师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二是加强国内外合作。积极组织重庆市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并继续举办重庆小微企业博览会。同时,通过重庆市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实现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区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研发服务市场的一体化。此外,按照《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的发展战略要求,抢抓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新合作项目的机遇,加强重庆市中小企业局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合作,积极打造中小企业跨境交流合作平台,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海内外并购工作,拓展海外招商渠道,促进重庆市有基础、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三是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继续加大楼宇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型、科技型、环保型等“专精特新”企业。同时,落实与加大对现有楼宇产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政策、资金、服务指导等方面的扶持与引导力度,形成中小企业集群。此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和延伸产业链条,吸引更多的为其做配套生产或服务的相关产业集聚,并通过任务众包、生产协作、资源开放等方式,促进大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
(三)促进多方合作,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评估融资机制。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促成重庆有实力的科技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凭借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在线信用评估,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信用评估难的问题,并积极推出以信用评分为主的信贷考核机制。二是创新信贷方式。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与中国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搭建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现有信贷产品的宣传,并利用现有的信贷产品扩大贷款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担保抵押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排污权、收费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出口退税等创新类贷款业务。三是加强“政银企”合作。在完善企业应急转贷资金、落实信贷风险补偿政策等的基础上,继续搭建“政银企”三方交流对接网络服务平台,并扩大由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等按比例共同承担风险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在有优势的区(县)整合政府的各项担保基金,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四)加强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人员的培训。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有计划的对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展开围绕创新创业政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和咨询。同时,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知名院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中小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的研修培训力度。二是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加快培育技术经纪市场,推进重庆市技术经纪机构建设,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评估专业,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所需专业人才。三是制定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加大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人才交流共享机制,并通过制定中小企业人才引进扶持政策,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艺术论文题目
[1]叶春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6-9.
作者:孙贵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