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新常态下的区域科学发展论文

经济“新常态”可以简要概括为我国经济在按照自身的规律与方式朝着既定目标运行过程中到达一定阶段时所呈现出来的稳定形态。“新”标示着经济层面出现了不同于既往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的重要特征,“常”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形态的运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容易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逆转或大的改变。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当前用经济新常态来概述我国的经济状态,至少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内容:经济增速相对放缓;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变;经济驱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加快;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审慎稳健。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国家宏观经济层面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中长期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如何在经济新常态这种宏观经济周期下,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中现存的一些突出问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平衡和经济整体的持续发展,有待于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正确认识区域差距问题,以顶层设计激发区域经济增长活力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存在,只是程度有所差异,这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自身的要素禀赋、经济基础、产业体系、市场发育程度等存在的差异等所决定的。区域经济发展适度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资源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实现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率。当然,区域经济不平衡超过了一定限度或区域差距持续扩大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区域间不同的资源要素之外,国家区域政策的相对倾斜是造成区域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虽历经多次调整,但区域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完善关于区域发展重大规划、政策和配套改革措施,构建能够提高区域生产率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在强化主体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在互补中协调发展;加快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形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框架;构建能把中西部潜在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优势的制度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避免大量新的发展机会在行政手段的作用下再度过度聚集于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等。通过这些政策制度地出台,激发和释放各区域经济的增长活力,最终从根本上来缩小东、中、西部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引导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以科技创新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张。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区域经济的重点不再放在增长的速度上,而是更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是否达到了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而非要素数量的增加,但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的。此外,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有赖于区域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后者显然也离不开科技创新。据此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素质的高低严重制约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首要的是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要不断推进企业深化改革,鼓励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发展具有关键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积极推进关键性技术自主研发和应用能力;积极培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的科技型企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对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利用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大财政、人力的投入支持力度,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的各类载体建设,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平台;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视跨区域创新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努力消除区域之间在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中的障碍性因素,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在城镇化战略实施中重点培育区域性城市群,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的城镇化,是要以城镇化引领“四化”全面协调发展。城镇化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从城乡统筹发展来看,要充分发挥中小城市的纽带作用,推动城乡之间经济资源的均衡分配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大力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增强城乡二元联动发展;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等,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从区域协调发展来看,则要充分发掘和释放城镇的红利,尤其要充分重视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基本载体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群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城市群所在地区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支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2011年,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中国10大城市群以不到10%的国土面积,承载中国43.57%的非农人口以及33.24%的总人口,创造了近59.06%的GDP总量。这说明城市群在聚集人口、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谓是与经济增长极伴生的地理区位单元。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城市群的建设,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城市群在推进工业化的空间结构转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新型工业化最主要的非农产业高效率发展的基地。同时,把提升城市群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将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解决因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缺乏预防医学论文整体性等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作者:张晖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新常态下的区域科学发展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94394.html

    相关专题:农业 新余学院


    上一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之我见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