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旅游谷关文物保护策略综述

1函谷关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剖析

函谷关早期的旅游开发主要是在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以参观遗址为主。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函谷关的旅游开发持续升温。2012年国庆双节期间,函谷关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游客多在游览函谷关的同时品味老子和《道德经》,体验历史和文化[3]。由于旅游人数的增长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函谷关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往往突破遗址保护的要求,致使遗存本体保护力度不足、措施不到位,各种要素关联性不强,缺乏整体和系统的保护。

1.1旅游项目与遗址文脉不相匹配

文脉是文物的内涵与灵魂,是文物中蕴含的最重要的文化信息;文物是文脉,特别是历史文脉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文脉生存与延续的土壤,文脉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现,并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中[4]。依托于函谷关的旅游产品必须与遗址文脉相匹配,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挖掘、寻找遗址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和传承遗址文脉,让游客在参观遗址的时候,不仅直观地欣赏其现存的文化形态,而且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其文化底蕴、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含量,感受到宝贵的旅游文化价值[5]。函谷关遗址文脉厚重的根本是函谷关与老子以及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这是函谷关文脉的渊源,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不可移植性与复制性。函谷关旅游开发项目原先只是把老子当作道教始祖,把大道院建成一般的道教庙宇,这实际上是贬低了老子,破坏和糟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那些建造大庙、散丹抽签算卦之类的旅游项目,应该在函谷关坚决摒弃[6]。函谷关的旅游产品应该在把老子定位于世界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世界一流文化名人的水准上去开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和函谷关的文脉相匹配、相和谐(图1、2)。

1.2旅游体系单一

函谷关原先的旅游更多的是依靠太初宫和函谷关城,在遗址本体上开展旅游项目,游览内容单一,仅作遗址展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对遗址干扰破坏较为严重。游览活动集中在弘农涧河西空地上,周边没有过多的游览活动空间补充,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相应的旅游配套——餐饮、娱乐、住宿均没有得到有效的拉动,旅游效益受限。

1.3游览路线组织不畅

函谷关原先只有通过东部出入口与外界连接,区内唯一的一条游览道路为尽端式,通往函谷关夹辅、魏函谷关遗址等景点的道路条件较差,影响了游览质量。游客在游览完太初宫和函谷关城后需要原路返回,两者之间在游览路线上没有很好地衔接,游人在函谷关古道上需要走回头路,既降低了游览品质,又给遗址的破坏埋下了隐患(图3)。

1.4遗址本体及周边生态环境有待整治

旅游开发,给函谷关周边的居民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进而刺激了村庄建设的发展。函谷关遗址西侧和北侧有上沟村、上院村等村庄,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加,村庄建成区的范围不断扩大,有的紧邻甚至进入到遗址保护区内,对遗址环境影响很大。并且函谷关西侧有连霍高速和郑西高速铁路通过,区域基础设施跨函谷关古道而过,严重破坏了遗址本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图4)。函谷关遗址用地属性为农业耕作用地,常年的耕种以及地表以上的古城墙的侵蚀风化,导致遗址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蜕化造成灾害破坏力增加,植物及其他爬藤植物使得墙体出现松散和空洞。遗址东侧的弘农涧河有污染现象并且常年有挖沙取土破坏河道的行为,这些与遗址周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化极不协调。

2与旅游共赢的保护规划策略研究

函谷关保护规划在保证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得到合理有效保护的同时,也要满足营造三门峡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迫切需求。为此,函谷关保护规划从网络化资源整合、划分保护层级、利用遗址公园模式,共建基础设施和明晰管理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出发,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构建函谷关的旅游功能、体系和游览路线,以期达到既保护函谷关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又促进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双方面的和谐共赢。

2.1网络化资源整合

网络化资源整合分为四个层次:①在豫晋陕层次,整合黄河“金三角”协作区——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运城地区、陕西渭南市三地市共同协作,开发以黄河文化、黄河风光、黄土高原风情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开辟以灵宝函谷关、轩辕黄帝陵及运城解州关帝庙为主要景点的朝圣寻古旅游线路,联合促销、共同发展。②在三门峡层次,形成以三门峡大坝、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荆山黄帝铸鼎原、陕州风景区、宝轮寺塔、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主体的旅游区网络。③在灵宝市层次,在与灵宝市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协调中,将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作为灵宝市文化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对遗址的保护性利用与开发,结合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山黄帝铸鼎原等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深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延伸文化产业链。在整合协调区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文化游、黄金文化游、生态果乡游、民俗文化游的综合旅游网络,促进灵宝市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④在函谷关镇层次,在镇村体系规划中重新确立函谷关遗址周边村庄发展定位,保证周边村庄的建设发展对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需求,以符合函谷关遗址保护规划的要求为前提,避免周围重大的不利因素的产生,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围协调发展。

2.2划分保护层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规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域应分为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等级要求[7]。对于函谷关而言,在保护分区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遗址保护范围内的分区分级;二是与遗址紧密关联的外围区域,即遗址保护区外围遗址公园延伸配套区的分区分级。整个函谷关遗址保护范围内规划分为五大部分:①函关古道区,从东关楼、函关古道、古路基到关西瞭望台;②太初宫“老子文化区”,含太初宫建筑群、大道院、鸡鸣台、望气台、瞻紫楼、函谷碑林;③关城观览体验区,位于现太初宫建筑群以东,老南头村位置;④研究宣教区,设置在大油瓶沟口,入景区公路西侧;⑤保护管理中心区,设置在函谷山庄范围内,利用原建筑和场地,安排函谷关的保护管理机构和服务核心保护区域的市政和基础设施。在五大分区的基础上明确重点保护区为函谷关古城址、函谷关古道遗址、函谷关夹辅和关西瞭望台,其余为一般保护区(图5)。外围遗址公园延伸配套区主要沿弘农涧河沿线展开,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的整治、开发,在不改变遗址周边生态环境和保护遗址的同时进行旅游开发。

2.3利用遗址公园模式

遗址公园立足于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保护、展示与利用,兼顾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8]。“遗址公园”模式是将遗址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将已发掘或未发掘的遗址完整保存在公园的范围内,运用保护、修复、展示等一系列手法,对有效保护下来的遗址进行重新整合、再生的保护利用模式[9]。遗址公园理念的核心是现场保存展示,即以遗址及其周围环境为保存展示的主要内容,使游客身临其境,通过观赏、感受、体验、领悟达到了解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致的目的。深入挖掘大遗址内涵和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理性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是大遗址保护成为城市发展积极力量的有效途径[10]。函谷关本身资源丰富,加之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旅游开发,所以提出函谷关“遗址公园”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针对函谷关的具体操作而言,采用遗址范围内外协调互补的发展模式,有选择有重点地展示遗址,保证呈现原始的遗址形态,完整地保护全部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并在遗址保护范围外围挖掘历史文化内涵,规划遗址公园延伸配套区以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3结论

函谷关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并重,其文物保护规划必须应对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和矛盾,只有走与旅游共赢的保护道路,函谷关厚重的历史文化才能得以传承,旅游资源才能得以永续利用。在三门峡地区、灵宝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整体发展背景下,函谷关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与引导,才能实现对其最有效的保护,在改善周边生态环境的同时重塑函谷关历史文化空间环境,达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目的,这一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郝丽君 肖哲涛 李红光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旅游谷关文物保护策略综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89818.html

    相关专题: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电子阅览室


    上一篇:红酒的包装设计
    下一篇:抑郁症患者骨折的护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