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细胞形态及功能检测
对培养于24孔板中的肝细胞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对其形态学进行观察;将三维培养的肝细胞常规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PAS染色及Al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中一抗为1:800抗大鼠白蛋白抗体,二抗为1:200的小鼠抗山羊抗体。阴性对照则用PBS代替一抗,其余步骤相同。1)光镜下形态学观察;2)荧光显微镜观察:将新分离的kupffer细胞在328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进行观察,鉴定细胞纯度;3)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培养7天后进行CD68(ED-1)免疫荧光染色,后使用DAPI复染细胞核,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采用改良的原位灌注法及多次低速离心法分离大鼠肝细胞(图1),每只大鼠可获得1.37±0.53×108个肝细胞。经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以及进一步选择性贴壁纯化kupffer细胞,可获得细胞数量为3.45±0.41×106/g肝脏。细胞存活率及纯度都可达90%。
2肝细胞形态及功能检测
2.1肝细胞形态学观察
倒置显微镜观察分离后的原代肝细胞在接种后2h就可以贴壁生长,24h后细胞完全伸展,呈铺路石样,可见肝细胞呈六边形或不规则形,排列整齐,细胞界限清晰。细胞核为单核和双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清晰可见。相邻肝细胞连接紧密,形成条索状或导状结构,见图2A。培养7天后行HE染色可见三维培养中的肝细胞呈圆形,以三维立体方式均匀分散在胶原水凝胶中,细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为单核或双核,呈类似肝脏结构的肝索样聚集排列(图2B)。
2.2肝细胞功能检测
肝细胞三维培养7天后进行PAS染色及白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肝细胞功能。PAS染色后,细胞胞质中可见密集紫红色糖原颗粒(图2C),肝细胞仍具有糖原合成能力。白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肝细胞质中有棕红色颗粒,白蛋白表达阳性(图2D)。刚分离出来的kupffer细胞,体积较小,呈球形悬浮在培养液中,折光性强。15min开始贴壁,1-2h后贴壁牢固,大部分细胞呈扁圆形,少数细胞伸出伪足。48h后所有细胞都已完全展开体积明显变大,呈星形和多角形,边界不清楚。本文来自于《现代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简介详见
2.3荧光倒置显微镜
首次换液后的kupffer细胞,置于328nm波长下观察没有自发荧光的情况。CD68免疫组化染色kupffer细胞培养7天后,几乎所有细胞都染成阳性,细胞呈现充分展开的不规则多边形。
3讨论
近年来,对于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逐渐深入。研究表明kupffer细胞作为肝脏损伤后的主要免疫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参与肝纤维化的启动和调控过程。也有报道证明肝细胞凋亡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6],而kupffer细胞可以吞没来自肝细胞、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小体,这些事件更加速了肝脏炎症和纤维化[7,8]。因此,kupffer细胞激活调控及肝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成为肝纤维化研究的热点[9-11]。既往因受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限制,研究仅局限于肝脏原位形态学及组织学的研究。因此,建立简便、稳定的肝细胞与kupffer细胞同步分离的方法,是肝纤维化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单独分离肝细胞或kupffer细胞的报道较多[12-14],但成本高且耗时耗力,并且两种细胞来源于不同的个体,研究两细胞相互作用时,难以将其控制在同一条件下。因两种细胞的特性不同,所以分离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掌握不好极易损伤细胞。根据这些特点,本文先采用不含钙离子的Buffer1进行在体灌注,冲去肝脏组织中的血液成分,再通过含钙离子的Buffer2进一步快速灌洗肝脏,再离体灌注胶原酶获得细胞悬液。然后将肝脏灌注后获得的细胞悬液用低速离心分成两部分,沉淀部分是极易损伤的肝细胞,上清中是包括kupffer细胞、肝星状细胞等的肝非实质细胞。沉淀部分(富含肝细胞)直接清洗,低速离心减少了肝细胞的破坏。上清中富含肝非实质细胞,根据各细胞密度不同,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出kupffer细胞,再通过差速贴壁方法进一步纯化kupffer细胞。经此法分离的两种细胞,保持了良好的存活率、纯度和细胞形态及功能,为今后研究提供了快速简单的细胞获取方法。
作者:王敏 兰亚 胡皓 时论文代理永全 韩英 周新民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肿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