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诗词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到小学生和语文教师的喜爱。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小学生了解文人骚客的喜怒哀乐。语文教师除了运用古诗词教学提升小学生文字水平之外,还需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充分挖掘古诗词人文教育资源,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1.了解背景知识,感受人文情怀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人文教育活动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处在认知、感知世界的阶段,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掌握古诗词蕴含的内在情感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往往会用直接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他们的语言简洁、富有童趣。完全不符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为了弥补小学生的这一缺陷,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蕴含的人文素养。教师需要从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出发,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人文情怀。教师需要全方位讲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从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创作情感等角度出发,使古诗词语言变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教师讲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实际上是为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小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当中,去深刻体会作者在当时的思想感悟。作者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把经历和感情融合在一起的过程。教师需要借助背景知识充分挖掘古诗词中人文素养,促使小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感受人文情怀。例如,教师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需适当指导学生了解辛弃疾所处的年代背景,以及辛弃疾的基本情况。辛弃疾是辛派词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词风刚柔并济,词中多塑造抒情主人公的英雄形象。这首词中,辛弃疾提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及“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刘裕和廉颇,借歌咏历史英雄,表达了自己渴望成就“弓刀伟业”的雄心壮志。教师借讲解古诗词背景知识,让小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另一种风貌,可以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良好品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需要重视课前预习工作,让小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一些资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让小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的搜集整理成果,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掌握语言文字,热爱优秀文化
古诗词的文字和语言凝聚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经过不断尝试所确定的,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讨江苏省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卫小华也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从中发现古诗词蕴含的人文情感,并激发自己学习的热情。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古诗词,指导小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字词的涵义和特殊寓意。例如,杜牧《泊秦淮》的首联中最独特的字为“笼”字,一个“笼”字就完美的描绘出烟雾笼罩寒水和月光笼罩沙滩的意境。用两个“笼”字勾画出了秦淮河上烟雾弥漫、月影婆娑的景象,把“烟、月、日、纱”四个景象结合在一起,既体现了幽静之感,又充分表达了作者忧愁的情感。在分析这首诗时,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耐心品味诗中的字词,体会每一个字的意义和作用。学生深入品味这些用词,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字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产生了热爱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分析某一古诗词用字精妙之处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不同的字词进行深层次分析,深入体会字词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3.开展朗读活动,熏陶人文情感
朗读古诗词是熏陶小学生人文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生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在传统古诗词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观分析取代了学生的客观理解、教师的直接灌输取代了学生的主观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小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古诗词。而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大声朗读古诗词,并对古诗词进行吟咏和吟唱。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激发自身的想象力,想象自己所置身的情境,以此感悟到诗人的情感。当然,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朗读古诗词的魅力,教师需要开展多种朗读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举办朗读竞赛、古诗词团队朗读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既收获知识,又结识新的朋友;既感受活动的快乐又体会古诗词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朗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从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作者经历、字词魅力和朗读活动等角度出发,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并在小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人文教育,帮助小学生感悟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素质,熏陶人文情感,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者:卫小华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