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母语,主要指本民族的语言,而第二语言则是指区别于母语的其他语言,如我们经常所学的英语。而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主要是指我们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母语迁移现象与文化背景现象一直是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迁移”(transfer)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己原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产生影响这一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原有的汉语知识对英语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迁移。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如果把母语的语言习惯正确地运用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当中,而这种借用刚好符合外语的习惯,这就是正迁移;反之,借用的母语使用习惯不被使用第二外语的本国人所接受,这就是负迁移。除此之外,母语自己的文化背景对第二外语的习得中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本文专门就文化背景和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与研究。
一、文化背景及母语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教学习得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影响
一般来说,由于有文化的差异,母语对第二语言在学习中的负面影响是很明显的。
例如,有些语汇在汉语中有贬义色彩,而在英语中却没有。如“狗”,汉语中有“走狗”、“狗汉奸”、“狗腿子”等贬义词,而“dog”一词在英语里却无不好之意,并常常用其表示“忠实”、“友好”和“可爱”等褒义,因而很多学习英语者由于受汉语文化背景影响,很难理解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竟然翻译为“Loveme,lovemydog.”
另外,中国人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习惯差异也使两种语言运用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吃了吗?”“你上哪儿去?”这些客套话,如果把它们对等地翻译成英语,外国人一定会觉得你是在邀请他们吃饭或是打听他们的私事。另外,中国人有谦虚的文化传统,受到别人赞扬时一般比较含蓄,不主动承认,如别人说:“你长得很漂亮”,中国语言运用会说“哪里哪里”,而西方人一般将别人的赞美视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就会大方地说"Thankyou",如果硬将汉语的文化背景运用到英语中,外国人会觉得你比较难理解。
(二)母语迁移现象
1、正迁移
同样,第二语言以英语为例,汉语和英语虽然分属不同语系,英语是拼音文字,属印欧语系;汉语是表意文字,属汉藏语系,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却有许多共通之处,正迁移现象十分明显。如在语音上,汉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与英语基本相同,英语有元音[i:][a:][u]等,汉语中韵母也有单元音i、e、o,学生学习元音并不困难。在词汇上,英语与汉语都讲究词根+词缀的构词方法,如英语中的后缀tion,汉语中“子”,都用来与词根构词。语法中也是一样,汉语讲究“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语法,英语也是同样,如:“IlikeEnglish.”(我喜欢英语),英语汉语都是一样的语法习惯。
2、负迁移
尽管正迁移方面不少,但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还是远远强于正迁移。
如在语音上,汉语普通话使用四声声调区分意义,属于声调语言,而英语没有声调之说,只有重音与节奏之说,属于语调语言。而且汉语辅音较英语要少,一般都用于拼音开头的声母,而英语中辅音比较丰富,可以用在结尾做闭音节的词,而且可以有复辅音,辅音与辅音相连,有些辅音如等,汉语中没有,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容易读错,常常把think读成sink。
在词汇上,汉语与英语词汇并没有进行一对一的翻译,有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中也许找不到对应的语汇,特别是如成语、惯用语等熟语,如seeabook,译作看书而不是看一本书。当然语汇的运用与语言的文化背景关系很大,有些语汇汉语与英语的理解是不同的,如lover,英语中有“情夫”的意思,而在汉语中则用做“知心爱人、恋人”的意思,有褒义。
在语法方面,汉语的时态用助词“了”、“着”、“过”表示,动词并无时态变化,单数变复数也是通过助词完成,如“我”与“我们”的变化,而英语却是依靠名词+“s”或“es”来完成,这些负迁移现象对英语这种第二语言的影响是极大的。
二、正确利用文化背景与母语迁移现象,加强第二语言教学习得
(一)摆脱负迁移影响,加强第二语言习得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是在所难免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学习语音时准确地进行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最大限度地找出两者的差异,并尽可能地遏制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尽量避免出现“Chinglish”现象。同样,词汇学习要多查字典,以便能弄清单词的准确含义,特别是一个汉语词汇有多个英语单词对应时,不要望文生义,最好是通过阅读上下文去仔细体会词汇的准确意义。在语法学习中,对于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单复数变化,遇到第三人称单数和名词复数的问题时,老师在讲授时应当反复强调加深印象。而对于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老师也要讲清楚汉英的差异,并反复地督促学生进行练习。
(二)克服文化差异干扰,加强第二语言习得
关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学家拉多(Robert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就说过:“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所以在英语学习时,要注意学习英美文化中的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知识,摆脱母语的习惯思维模式,这样在用语时就不会问及例如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隐私问题,不会出现“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et?”"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doyoucomefrom?”等让英美人觉得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来。另外,如"Goodmorning,teacher!”(老师好),在英语习惯里也很少用,外国学生尊称教师为"Mr."、"Mrs.”或“Miss"等,而不用“teacher”,这些文化差异都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向学生讲解并强调。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些差异的干扰呢?现今不少学者认为,应当通过背诵的方式来加强这方面的克服力。著名的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让学生背诵,正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目标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目标语言的理解,从而积累了使用目标语言的经验。这正符合了Krashen的语言输入原理。
论文发表网三.结束语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希望通过各种的努力,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作用,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克服语言文化差异,从而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