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有机农业与生态文明研究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分析

(一)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目标

朱士光学者认为,生态环境是由人或人类社会及其周围之自然环境要素及人文环境要素组成的互动性复合型环境。即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这种新型的环境才广泛出现在地球上,在这种环境下,人、以及人类社会其他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影响和作用是相对应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环境文明的基本准则,生态环境文明旨在使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从根本上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走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新文明的发展进程,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文明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强调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与危害,人类任何社会生产活动必须从保护环境出发。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厂大规模聚集,资源约束逐渐趋紧、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环境污染愈发严重,人类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日益退化的生态环境使人类清楚地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对水资源、土壤、大气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保护,谋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现生态环境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目标。

(二)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生态经济是指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指导构建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解决由于工厂大规模聚集所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应按照生态发展规律积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体系,大力倡导发展绿色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生态经济是指将现有的以市场力量为导向的经济转变成以生态法则为导向的经济。生态经济提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在可持续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经济观的指导下,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经济模式。生态经济强调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更要注意提高生态质量,谋求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即人类要同时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在规划经济发展时,要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考虑在内,根据区域生态功能进行产业布局,将“限制开发”、“禁止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等明确区分开来,做到科学划分。生态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和根本缺陷,是一种在良性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轨道上发展现代经济的崭新的经济体制。生态经济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探索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其实也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过程,只有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最终才能实现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化和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一种文化创新体系,坚持实现人、社会、自然相互之间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标志着人类价值观由“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主义”的划时代转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化和社会要求向人民大众普及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道德意识,从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过度享受的消费方式转变成一种适度、绿色的消费观念,这样既能满足自身需求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生态社会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人类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通过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及其生产方式的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生态文化和社会有助于构建一个绿色发展、社会文明公正、生态和谐的未来发展局面。建设生态文明除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还应使全民形成与保护生态环境适应的价值观、消费观、生活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生态文化和社会文明指引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指导人类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感染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责任所在,而应是大家广泛所关注的一项事业。生态文化和社会文明是人类朝着生态文明健康、有序发展的力量源泉。

(四)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态制度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围绕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安排。生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帮助人类解决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减少、物种毁灭、水土流失等带来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协调发展,而如何实现协调发展,最基本的是要依靠完善的生态制度,即通过生态制度协调和监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制度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精髓为基本准则,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纳入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此外,制度的文明程度还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整体精神文明水平,社会治安的恶化、由信仰和诚信缺失导致人类行为的无序化等,都亟待严谨有效的生态制度。因此,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制度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

二、有机农业的原则与基本要求

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环境的恶化诱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有机农业的出现为全球农业的改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动力在初期主要来自出口贸易和市场需求,随后,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等我国现代农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推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一)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为健康、生态、公平和关爱,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都遵循这四个基本原则。这四个原则即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

1.健康原则将生态系统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健康是体现了生命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不仅指人类的健康,也包含地球上其它生物的健康,例如: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机农业能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富营养的产品,以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动物的保护福利。首先,有机农业需要健康的生产和加工环境,健康的生产地土壤、水、空气状况才有可能生产出健康的作物,而健康的作物才有可能保障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在有机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过程中,避免或严禁使用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等。还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健康并不仅仅指没有疾病,免疫能力、适应性、可再生性也是健康原则的关键特征。健康原则有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

2.生态原则有利于循环可持续发展。生态原则说明有机农业的根基为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它强调有机农业的生产应以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有机农场应基于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系统,确保在所有的阶段都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此外,有机农业采取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社会文化和规模的生产方式,通过回收和循环利用使资源和能源都能得到管理,较少使用外部投入品,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态自然资源。生态原则体现了有机农业的和谐、循环、低碳的理念,通过促进资源、能源、环境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生态平衡。

3.公平原则强调发展的互利共赢。有机农业倡导建立开放、机会均等的生产、流通和贸易体系,以公正、公平的方式管理自然环境、利用生态资源。这一原则强调,应以维护所有相关方的公平权利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相关方包括参与到有机农业中的所有农民、工人、加工者、分销者、管理者、认证人员、贸易者和消费者等。公平要求生产、分配和交易的系统都是平等、公开透明的,而且需要考虑到真正的环境和社会成本,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平,使相关方共同达到互利共赢的发展状态。

4.关爱原则有利于保障健康与福利。关爱原则包含关爱自然环境、关注动物福利、关爱人类,关爱社会等。进行有机农业生产,首先就要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唤醒人们对这些生物的关爱,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食品添加剂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与保护,也减少了有机生产者与化肥、农药等的接触,关爱有机生产者的身体健康。有机农业也重视在生产过程中的动物福利,善待动物,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同样也保证了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安全。此外,有机农业通过向人们提供健康、优质的食物,弘扬传统文化和平等、友善的相处方式,传播正面能量,以改变当前浮躁、压力过大等社会不良风气,通过推行有机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逐步树立乐观向上、富有责任、相互关爱的精神社会风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稳定发展。

(二)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

1.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有机农业充分发挥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自然调节能力。有机农业采取的生产措施均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业系统内物质为目的,包括:利用系统内有机废弃物;合理耕作、轮作、间作、套种;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草害等。有机农业通过建立合理的作物布局,满足作物生长条件、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我调控能力。长期采用有机农业耕种方法,土壤中生命体的数量和种类可以显著增加,如蚯蚓、有益节肢动物、共生生物和细菌等,尤其是一些濒临灭绝的土壤物种。此外,研究表明,土壤能储存大量的有机碳,有机农场的土壤碳水平比非有机农场高,有机农业进行土壤固碳可以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

2.有机农业主要依靠人力。人工劳动主要集中在田间管理上。由于有机农业在成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工合成的养料,只遵循自然的成长方式,因此,大半部分的田间管理劳动都必须依靠人力来完成,包括除草、浇水、间苗等工作。有机农业有利于农田杂草生长,有机农田的杂草种类及数量与常规农田相比等都相对较高,处理杂草就成了田间管理一个最大的问题。由于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利用传统工具,如锄头、镰刀等进行除草,因此,就需要较多的人力资源的投入。

3.有机农业需要全新的技术体系。有机农业在生产、加工、储藏等环节都存在诸多方面的技术需求,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技术体系。有机种子培育及处理技术,有机生产土壤培肥与养分管理技术等,特别是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包括利用温室揭露点控制蔬菜病虫害的环境调控技术;以轮作和间作为核心的病虫害控制技术、以营养调控为核心的病虫害营养控制技术。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会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三、生态文明与有机农业的耦合机制

(一)有机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基于生态、健康、公平、关爱四个原则,有机农业符合生态经济规律,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本质,以及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优化与统一,体现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是呼应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战略目标的具体实践形态。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通过其特定的理念内涵和生产方式,支撑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机农业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符合生态原理和自然规律,其目的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可以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采用一系列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通过物理、生物的作用实现肥料的循环利用,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确保生物的健康和多样性,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有机产品从生产至销售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关爱人类健康的理念,这符合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特征,促进改善了生态环境。农药、化肥使用的减少,增加了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固碳减排,降低对空气的污染;和固碳减排相类似,减少氮素淋失,可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土地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2.有机农业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旨在建立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经济模式。宏观经济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将有机农业作为发挥区域环境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地方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编制了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鼓励政策,在取得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设置了各种绿色壁垒,我国农产品经常会因质量问题遇到贸易障碍,被要求退货或索赔,这些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按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有机产品却不存在任何的贸易障碍。此外,有机农业会促进其它产业的发展。有机认证的生态农场,依托于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无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将有机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消费模式,使消费者真正走进田园,走进大自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这也有效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微观经济方面,有机农业因不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投入物质,减少了一定的生产、加工成本;有机产品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有机产品深受消费者亲睐,较高的市场价格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生产过程中需要精耕细作,并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与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施行有机生产,防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由此可见,有机农业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农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更有利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3.有机农业促进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和社会氛围。有机产品与常规农产品在外观上并无明显区别,其区别在于内在品质和意义。就消费而言,有机产品似乎已经成为优质、安全、绿色食品的代名词,有机产品在消费市场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占有率也越来越高。有机产品有助于消费者形成健康、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养成适度的生态消费方式。有机农业健康、生态、公平、关爱的原则也适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人与人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

4.有机农业有助于生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机农业从生产、加工、认证管理、销售等都有一系列明确的制度规定,而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生态制度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的制度体系对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有机认证的本质是信任担保,作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重要一环,其本质属性决定了促进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内在动力。认证服务的信任担保属性,要求认证行业的发展必然以诚信为基础,推动生产企业、经营单位、认证机构、检测机构、从业人员、生产者提高诚信意识,建立相关诚信档案,共同促进社会诚信制度体系建设。此外,有机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循环经济制度的建立,有机认证生产、加工、认证过程中的监管也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监管制度的建立。

(二)生态文明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生态文明为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利的生产环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要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要从源头治理。生态文明提倡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建设生态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基础。

2.生态文明为有机认证提供了健全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建立并逐步完整的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离不开完整的制度要求。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质量环境等方面的标准,使有机生产的优势得以凸显出来。健全的价格、财税、鼓励等激励性政策充分调动了大家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的决心,加快推行有机产品认证等机制。严格的绩效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及有机产品的可追溯性又为有机产品的认证提供了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3.生态文明为有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通过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来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而引导全民在生产、生活中都应该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培养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消费观。这一切,都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论

生态文明涵盖生态环境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文化和社会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确保实现这四个方面的文明。有机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遵循健康、生态、公平和关爱这四个原则,不管是在生产、加工、销售还是消费环节,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一动物医学论文致,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生态文化和社会氛围及生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因此有机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此外,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有利于有机农业的发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产环境、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全的制度体系。

作者:高婷 周脉伏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有机农业与生态文明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85034.html

    相关专题:窦桂梅 加拿大运营商


    上一篇:食品机械中腐蚀现象与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