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子、通信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作为对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补充,如何利用课程设计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课程设计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项目安排在本学期的最后两周,由指导教师布置题目,讲述原理,学生分组完成焊接、调试、写设计说明书等环节,最后,由教师检查成果,给出成绩。这样做的结果,是课程设计不能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学生在之前的理论课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处,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又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设计内容,不能把课程设计同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导致理论、实验和课程设计三大教学环节各自独立,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一线教师多年的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的脱节问题,我们在数字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帮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通过“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我们将其引入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以“数显电源”的设计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是创设情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按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依然安排在学期末的两周集中进行。但在学期初,数字电子课程开课时,就将课程设计的内容交待给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好奇心,带着具体目的来学习本课程。
二是确定任务,将课程设计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将数显电源中涉及的每部分电路,分解到理论教学的相应章节,课堂教学中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中的相关任务,并适当拓展知识。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再迷茫地学习枯燥的理论,而是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为课程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线索。在提出任务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搜集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小组内甚至小组间进行讨论,从而确定最优方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懂得了如何兼收并蓄,提高了协作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
四是设计实施阶段,在期末正式开始设计的两周内完成方案的实施。通过一个学期的准备,学生对设计任务有了充分的理解。此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陈述设计方案,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把关,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对有问题的方案要提出整改意见。在确定了设计方案后,学生在两周的时间内游刃有余地开始方案的实施,从电路设计、排版布线到焊接调试,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遇到问题,也不再像以往的学生或手忙脚乱,或不知所措地等待老师帮助解决;而是独立思考,逐步排查,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五是效果评价,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否完成设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师在对设计结果的评价中,不再如以往只是单纯地给个成绩了事;而是针对学生的设计逐一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成果,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对出现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从设计方案的确定到实施过程进行仔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让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依然会对设计方案深入思考。
三、实施效果与研究结论
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到课程中后,学生的设计成果大大好于往届。焊接调试一次合格率大大提高,部分出现问题的小组,也都独立查找故障并解决问题。学生撰写的设计说明书也不像往届的学生那样千篇一律,每一篇设计说明都因有了独立思考而各具特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枯燥的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所学的理论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是有用的,自然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我们看到“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此次课航空机电论文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也为今后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汪瑾 娄莹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