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的基础,对职校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职校学生对社会职业岗位的深刻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和当前岗位的长远利益出发,对自身从事的职业做出有效的判断,从而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是同等重要的,职校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树立良好的职业岗位形象,保持职业责任感,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职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过渡过程中,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新的角色期望,使自己逐渐达到所从事职业的职业要求,顺利完成职业活动,并能够利用环境、创造条件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它是职校学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特征,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等,职业适应能力决定了学生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综合关键能力是一种超越具体职业、可广泛迁移、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跨职业的能力。它是职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1.确立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
职业学校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特色专业,体现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另一方面要科学全面地认识职业能力,深刻把握职业能力的内涵,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规划,合理设置特色专业
职业学校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就业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及时了解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设置特色专业,科学地构建具有行业特色或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布局更趋合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职业学校需紧紧围绕区域发展规划,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行业内涵特色,采取“停、合、撤、并”等措施,构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并依托深厚的行业背景开展“订单培养”,与校外实训基地、人才供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独具特色的岗位专业技能。
3.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
职校学生学习能力的种种优势,在传统学习方式中很难得到显现,而在实践活动中却能得到充分发挥。据相关调查显示,这些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展现的学习能力,恰好是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去了解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做中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优势。实践性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建设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基于实践性教学的要求,职业学校应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机制改革,或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联动、共建工学结合示范园,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形成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以及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积极探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并创新“产学研”合作的途径,能够不断提高职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校方,需要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一方面,企业要指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参与指导职校生实训实习;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或科技研发,拓宽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使教师成为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专业技能的“老师”和“师傅”。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实现从“单一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同时要实现从“纯理论”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转变。职业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课堂理论教学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延伸,适时修改专业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逐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学校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来增强其就业竞争论文发表网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郭志勇 单位: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