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汕乡土民俗文化的表现
在前年的春节,我曾经去过广东的潮汕地区,那儿的乡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里的乡村文化形式——普宁英歌表演,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普宁英歌突出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普宁也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在如今乡村文化的商业化、娱乐化和大众化趋势逐渐发展,潮汕的英歌仍旧始终显示着浓厚的地方色彩,是当地群众所认同并倍受喜爱的群众活动形式,也比较少的用于商业的表演,主要是在春节期间作为传统的庆祝活动,由政府或者富商出资组织义务性的演出,却很少有外地人去观看,但是其特色明显,被誉为“中国汉族男子汉典型舞蹈”,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曾经在奥运会的舞台上进行过表演。到了潮汕地区,看乡村的英歌表演,又要数被誉为“英歌舞之乡”的普宁“英歌”最为有名。普宁的“英歌”,将舞蹈、南拳套路以及戏曲演技融为一炉。主要动作有“洗街”、“藏剑”、“单、双镖枪"”“背槌”、“过跨”、“勾脚”、“过跨”等;主要图形有“双龙出海”、“麦穗花”、“眼镜圈”、“田螺圈”等;主要情节有“下山打探”、“急水渡泊”、“化妆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犹如以传统国术连接而成的团体操,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
“潮汕英歌春节”长达十天、半月以至整个农历正月,是广东潮汕一带一年之中最为隆重和热闹的民俗节日,流沙的南山、梅林镇的中央村、燎原镇的泥沟、占陇镇的旱塘、下架山镇的涂坑、咸寮、云落镇的云落、南径镇的陇华等。仅泥沟村,就可同时组织六班英歌队。近年来,各地还出现了不少“女子英歌队”、“少年英歌队”,“英歌”演员画脸谱,舞者多为双数,少则12人,多至108人,扮成《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持双棒起舞,边走边舞,具有鲜明的阳刚英武之气,有时套路多达20套,舞至高潮,呐喊气势磅礴,响彻四方。在逢年过节期间演出,据说这种表演和化妆形式,出自于《水浒传》中绿林英雄化妆成舞队,混入法场搭救宋江的故事。
二、潮汕乡土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形成原因
潮汕地区位于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接衔接的地带,是潮汕处在一个源于邹鲁又异于邹鲁、独具岭海又兼有旧邦的岭海文化的氛围。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为英歌渊源重要部分。背山临海,环境险劣,灾害屡见,使得潮汕的迷信活动十分盛行,同时佛教也很发达,庙宇很多,且拜佛的善男信女特别的多,潮汕人对外地人十分的排斥,注重自身的家族的团结,因此整体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保守,家庭当中男人地位很高,女人基本上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基础还十分的稳固。
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总是和该地区的地域特色相联系的,而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乡村文化形式有与百姓的文化心理是相接的,民间艺术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在我所走过的乡村和城镇,这是一个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地方,虽然身处在发达的沿海地区,但是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传统的家庭结构依然保存的非常的完整,“官帽”屋顶的结构在村庄排列的整整齐齐,家庭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非常普及,男主外女主内的结构十分的稳固,是一种现代商业化和传统观念的奇妙的组合。
潮汕地区在广东不算特别的富有,但是也是经济比较繁华,潮汕人善于经商,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目前侨居海外的潮汕人也非常的多,这个地区的文化还保留着许多古代文化的特征,方言也是古汉语学者研究的重点对象,它的方言当中还保留着古汉语中的八个调,而且很多音节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比较大,因此外地人很难学会当地的方言。这就形成了当地文化和心理的闭塞,内部的丰富与对外的保守形成非常矛盾的组合。因此当地的农村文化也表现得非常的保守,但是因为有悠久的历史有少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潮汕英歌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代表。当地人认为,新春伊始举行“英歌”表演,定会驱除邪恶、迎春接福、如意吉祥、六畜兴旺、生意兴隆。为使表演者具有特殊神力,在每年首次表演前,要在本村祠堂内拜祖祭神。并在为祖先神灵表演后,将一只雄鸡抛出祠堂门外,随即鸣炮,朝着雄鸡飞落的方向整队出发,开始进行走街串巷的歌舞表演。
三、潮汕乡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优与劣
毋庸置疑,潮汕文化中的英歌表演在如今乡土文化贫乏和高度商业化的今天,它是颇具特色的、令人惊讶的,据史料记载,英歌在元明以前的表演形式基本与秧歌一样都是普通的肢体舞蹈,后来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逐步加入了许多武术套路和更多的装饰从而演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英歌。他以完整的面貌保存至今,以整体的形象和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吸引着当地人的眼球,说明乡土文化的生命力还是非常的强,虽然它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跟不上现代文化和社会变化的脚步,但是它依然寄托着地方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而被保护的很好,这不得不让人惊讶,广东“英歌”表演除与北方“秧歌”具有一定渊源外,还同样被当地民众赋予了能为民驱邪除秽的功能。他的表现形式的低商业性和排外性,依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学者中,一些学者提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堕性”问题。他们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特别是那种沉淀日久的文化,都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容易打破,这种自护的能力就是惰性。当一种外来文化冲击它时,这种惰性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民族文化是以农耕为主的封闭性化,其特点在于它以土为根,重天伦,重家庭,以血统相连接。因此滋生土重迁”的文化心理,英歌表演的形式就是对当地人保闭、保守、惰性、安于现状的民族心理的生动写照。
外来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村庄的秩序与关键价值观依然保持的非常的顽固,进而爆发强有力的组织性与凝聚性,甚至于创造力。在传统记忆已经断裂的情况下,他们重构着梁山好汉的身份和形象。这与当地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是不背离的,构成的基础在于血缘或者是良好的邻里、家族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也有利于保持乡土传统文化的特色,但是也造成了乡民的闭塞和保守,因此对于乡土文化现代化的步伐也存在这很大的障碍。
然而,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对现有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他们对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会越来越明显,开始追求寓教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样化的文化。摆在我们面前仍有一些值得深入的问题,毫无疑问,在现代化背景下重构的村落乡土文化的新秩序将会拥有了更多的现代性特征,发展趋势也必将是多元化的,但多元化文化系统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变化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年轻一代的生活观念的改变、文化层次的提升,当年追赶奔跑在英歌对后面的孩子们有一天也会耳塞MP5,手持网络手机弃她而去,因此要加强传统乡土优秀的民间文化与现代艺术理念的结合,才能促进乡土文化的大发展,才能真正有效的保护文化的传统精华。当地文化部门和文化人士要能顺应这种趋势,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文化创新的最佳切入点。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民间特色文化的特殊效应。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把农村现有的、独特的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改造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