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翻译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

一、概述

当前社会行业众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翻译工作者根据性质可以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两种不同的类型。社会翻译行业需求和多数高校将翻译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能力进行重新审视、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合理的课程设置。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考虑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素质以及扎实的语言专业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双语双向交换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是否具有较强的口译、笔译能力,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涉外商务、旅游、外事、对外文化交流、行业翻译等相关工作。

二、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培养翻译人才,提高翻译人员的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翻译专业在全国设置的高校越来越多,各高校加大了翻译学科和专业建设力度,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逐步完善。但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

1.课程课时安排不足。过去,翻译课程只是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课程,而且开设在高年级,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学生学习和操练的时间都很少,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目的。

2.课程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方面需求。传统的翻译教学,在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案例文本、甚至学生练习的内容都倾向于文学方向,学生在其它文章体裁和专业类的知识接触不多,课程内容安排的狭窄造成学生翻译理论和技能学习的狭窄,不能适应多行业和不同专业领域的翻译需要。

3.重理论、轻实践。过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讲授理论知识上,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多,实践操作少,缺乏翻译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能应用的理论知识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翻译教学中应多关注的问题。

4.课程设置中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不足。翻译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翻译不仅是不同语码之间的相互转换,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转码和解码的过程,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文化背景,就不能达到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成功解码的目的。

5.翻译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高校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系统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接受过专业的翻译实践培训,具有丰富的翻译教学经验,绝不能只讲一些过时、空洞的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应该以专业建设、培养人才为目标,而不仅是简单的一门课程。翻译人员要具备正确翻译观、一定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较强的翻译能力、良好的工作素质,离不开高层次的、专业的翻译师资力量。

三、做好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学外语就是学翻译,会外语就会做翻译。很多人认为进行单一语言技能训练是翻译课的中心任务,而没有把它作为翻译人才培养来对待。对翻译专业建设认识的提高使人们意识到翻译人才是需要专门培养和训练的,只有语言学习过程是不能有效获得翻译能力的。这也是我国加大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力度的重要原因。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翻译课程的设置要根据社会需求,依据其本身专业的特点和相关专业性质,结合各自学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各自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不可简单复制,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不规范和经验不足,使翻译课程设置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翻译实践环节的安排过少,对学生翻译应用技能的培养欠缺,有些安排翻译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理论脱节,形成两层皮的局面。翻译课程的安排要尽量使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进行有机结合。在教材建设中,相关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提高语言基本功、掌握翻译领域的基本理论、不同的专业知识、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翻译案例和文本,才能编写出好的教材,翻译教材不仅要有理论教材,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教材。

四、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改革策略

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必须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一)建立多元化、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当前多元化的时代,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在不同的教学体系、不同的教学模式内进行,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多维化、模块化。由于各个学校内外个体因素的差异,社会各行业对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不同,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做相应调整。目前,很多高校普遍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模块”的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和跨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环节的设置使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体现“多元化”;必修课、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体现课程体现结构的“多维化”。具体来说,为了培养外向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翻译人才,翻译课程设置围绕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以提高翻译技能为模块的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为辅助课程。增大翻译课程设置的力度,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进行翻译基础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可以设置译文欣赏、中外翻译简史、翻译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大三和大四学生可开设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修辞与翻译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未来的就业目标选修不同专业和行业的翻译课程和专业课程。

(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机会满足本地区各个行业对外交流提供语言服务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翻译人才培养应体现地方性、应用性特点,根据本地区翻译行业需求,培养相应需求的翻译人才。而翻译课程本身实践性很强,为此,高校与各类外资、合资企业、外事单位、旅游公司、涉外机构或专业翻译公司和行业建立合作机制和产学研合作,尽可能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将学习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对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强化翻译实践环节,培养翻译操作能力仅仅掌握翻译理论对于翻译操作能力远远不够,提高实践意识、加大翻译实践环节的力度是强化翻译实践能力、提高翻译操作能力训练的重点。翻译课堂上进行翻译实践,在时间和场地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应该采用各种形式展开灵活多样翻译实习和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平台的专业翻译软件上进行模拟训练,在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参加专业翻译竞赛,参加翻译行业资格考试相关课程培训,到翻译公司进行实地实习等。在各实践环节中,应安排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指导,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修正问题和不足,保证翻译实践环节的效果和质量。

(四)充分现代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现代技术突飞猛进,手动和人工翻译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量翻译的需求,快捷、高效的翻译离不开先进的高科技,将先进的翻译软件、翻译技术、翻译设备、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翻译专业、学科建设和翻译教学中,势在必行也是对翻译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和需要,设计和制作合适的教学课件,发挥课程的技术优势,使课程体系更先进、更完善;利用日益更新的海量的网络资源,筛选、赏析、操作实践优秀的翻译材料;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将教学任务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传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将学习问题和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使交流更快捷、更顺畅,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不同于传统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对过去范围狭窄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和单一的翻译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翻译课程模块,以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核心,设置范围宽泛的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职称论文发表,鼓励学生参加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和翻译竞赛,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搭建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翻译实践活动。

作者:袁宏智 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翻译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64143.html

    相关专题: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大氮肥杂志


    上一篇:谈园林专业教学创新建议
    下一篇:电子文献图书管理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