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级工作模式
有些培训对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工作情况没有进一步跟进,以致培训流于形式。在经过前期项目的经验总结后,本期项目着重做精品项目,力图通过少而精、培训+实践的方式,为当地培养一批能够教学、具有实践经验的社区康复队伍。逐级开展和推进的工作模式,能保证每次培训的效果都在下一次活动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并且有机会把课堂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工作能力。如一级培训学员,在培训社区康复理念、知识和技术时,也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有机会在下一级培训中得到展示和锻炼;而二级培训学员则通过所学的知识直接转化到三级活动的实际工作中,在服务残疾人的同时,将知识学以致用。在这过程中,一直有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指导和跟进。此外,在二级培训和三级活动前,项目管理方还集中项目省的二级培训师资和三级活动的组织者进行培训,就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期帮助他们在开展培训和活动时,不流于形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2实地探访
更有效的培训方式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培训一开始,我们安排学员们到几户不同残疾类别的家庭实地探访,不仅了解残疾人的情况,也了解其家庭的环境、家人和邻里的看法。实地探访增加了学员对于全面社区康复的理解和认识,使学员们意识到残疾人的康复不只是关注残疾人身体方面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他们的活动需要和参与问题,如入学等。尤其对于一些之前没有经验的学员,实地探访使他们对于残疾人、残疾人康复有了感性认识。在培训班开课前几周,安排人员预先拍摄残疾人的活动以及家庭社区环境;课程最后,利用这些录像作为结业考核案例,让学员结合所学的知识为他们制定一个关于日常功能活动、环境、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全面社区康复计划,并且汇报演示。案例的前后贯穿有助于学员对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内容有整体全面的认识,既加深了学员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检验了此次培训的效果。
3教与学的融合
项目的目标不仅是培训知识和方法,还注重培训能够担任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的师资力量;除了实用技术的传授外,还有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技术培训班上,除了项目安排的专业老师讲授以外,还安排学员分别承担不同课题的教学任务,让学员根据主题自己准备半小时授课,所提供的教具只有大的白纸、黑板、记号笔以及一些实习用的褥子或床等,不主张学员用多媒体,因为农村地区缺乏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在课程进行到某主题时,安排承担该主题的学员先上来讲授,要求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多演示和实践;之后老师就这部分内容总结、教授和实习。学员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和主导者,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印象。一级培训的学员要承担二级培训任务。因此,对于如何做好二级培训,我们也进行针对性的再培训。首先让承担二级培训任务的学员到项目县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涉及到当地残疾人的一般状况,二级培训学员的背景、人数,教学场所等,引导学员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员准备教案时,项目管理方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他们一起讨论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提前演练上课过程。
4学员的选择和人数的控制
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学员的选择直接关乎培训的效果和后续工作。如果参与培训人当前或今后不从事这类工作,学员的积极性不高,还会影响整个培训班的氛围。因此,在发通知时,除了说明培训的目的,我们还会针对学员的选择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职务、专业、工作经历、态度等。收到名单后我们会进行二次筛选,对于存疑的电话再询问,甚至要求重新选择。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除了用实用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吸引学员外,在课程一开始也会提出要求,并且说明课程的目标和与他们工作的相关性。学员人数的控制也很重要。合理控制人数,才能保证培训有序进行,学员实习的时间和得到老师指导的机会也更多,管理更加容易和顺畅。技术培训班大致控制在25人左右。在中国残联提出加大两个体系建设中,明确指出,加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和加强康复人员队伍建设[3]。社区康复工作离不开了解社区康复理念、懂知识、懂技术的人。我们认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培训对象的需要出发,运用好的培训方法,如实地探访、教与学的融合、培训+实践等,有利于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尽快学以致用。从培训的设计到培训过程的安排和监督,需要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考虑。本项目由于培训师资力量有限,学员数量和学习诉求逐年增加,实施过程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困难。另外,由于各地区政府给予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一,使得各地培训效果也有所不同。今后,我们将继续针对不断提升的学员诉求改进培训方式和流程,提高培训效率。同时加强与政府的沟经济管理论文通,以得到政府的理解,扩大培训影响,并对培训成果的可持续性提供保证。
作者:郑飞雪 贝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