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智慧执法通过程序优化实现预防权力异化
社会管理综合执法主要是指主动的行政执法,它对执法的缘起及执法程序有一定的规范,尤其是智慧执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各级日常检查或接举报、投诉或上级交办案件均有电子存档。②进行案件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件。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当场填写《现场检查笔录》;在尚不能确定所发现的某些物品是否为“证据”时,可填写《抽样取证凭证》对所发现的物品进行抽样取证,以备核实,突出数字化取证。③对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执法人员应当填写《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批准,对证物进行登记并电子存档。④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时,应当填写《调查询问笔录》;对当时不具备调查询问的相关条件,需择日进行询问的,应填写《调查询问通知书》,送达被调查的相关人员,与此同时信息化平台同步实时监控。⑤有客观的违法事实,但情节显属轻微的,可以要求其停止违法行为,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进行处罚并立即进行整改。对于情节较重不适合当场进行处罚的,应报请主管领导审批立案,信息化平台做到同步有案可查。⑥行政案件进入调查取证阶段,对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用后续所取得的相关物品都应填写《查封扣押物品审批表》经负责人同意后下达《查封扣押决定书》。经调查取证,对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在做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填写《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并送达行政处罚相对人。⑦对于在规定时限内行政处罚相对人无异议的,对行政处罚相对人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同步落实电子备案。⑧行政处罚决定履行或者执行后,填写《行政处罚结案报告》,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动态跟踪备查。在社会管理智慧执法与办案的程序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对性质比较严重,案情比较复杂或重大的案件,要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办案程序等进行合议,并填写《案件合议记录》;在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时,应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要求听证和行政复议的权利;在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时,应当场填写《陈述申辩笔录》;对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并填写《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行政相对人要求进行听证或行政复议的,应依法进行听证或进行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对执法行为不满的有权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真正做到让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实时监测,动态管控”。
二、社会管理综合执法面临的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
行政执法一方面要严格依照法律所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另一方面,执法的力量及社会各类市场经营者的素质却还远未达到一个让广大市民满意的程度,使行政执法在执行中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社会管理智慧执法综合平台责无旁贷。就南京的社会管理综合执法而言,面临的难度很大。根据2012年的统计,南京市共有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2个、3A级风景区8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0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国家级的6项、省级的38项);以南京市的文化综合执法为例,总队执法人员共不到40人,各区县平均执法人员不到7人,从执法装备看,按规定每3人一辆执法车,事实上却几乎没有车,其他执法装备也是少之又少,执法人员只能依靠人力去执行任务。要想管理好“1076家网吧、262家游戏厅、393家歌舞娱乐场所、全国级文保单位27家81个文保点、省级文保单位127家181个文保点(市级和一般的文保单位更多并在不断增长中)”,这是摆在各级社会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解决上述困难要靠智慧化手段化解。现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主要依靠群众举报,群众不是专业的执法队员,他们没有取证的权力,所以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再去检查时往往已是时过境迁,因没有确凿的证据而不了了之,社会管理监管的力度是比较薄弱的。在现有编制、装备的条件下,要做到对社会管理有效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引进和应用,智慧执法综合平台方能大显身手。四、创新智慧执法理念,提升市场监管及服务能力行政执法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政府不能因为有这些现实存在的困难而放松甚至放弃监管,相反还必须要努力把执法工作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现实,创新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手段。事实上现代科技为我们实现这样的有效监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那就是科技的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依靠科技的力量,用“智慧”来实现实时有效的监控。应用现代技术创新监管方式,主要是运用电子技术,利用传感器和网络的终端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综合。具体来说就是把我们需要的信息汇总到我们执法单位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智能和人工结合的方式将信息分发到相应的执法人员终端,由执法人员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实时处理。①所有的社会管理的场所都按要求利用一个终端软件通过互联网或手机,把所有动态与图片连线传到执法单位管理终端,执法单位可以通过检索和实时查看图片来管控社会管理场所的突发事件和群众举报线索。②将所有社会管理的场所之监控与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相连,执法单位可以通过监控设备实时观察这类场所的人员活动情况,同时将监控内容进行自动保存。当发现这些场所有违规的现象时,执法人员可以前往现场进行处置。这样既避免了以往最常见的,接到举报后不能实时取证的囧态(有实时记录的图像作为直接证据),也是对这类经营场所进行的不间断的提醒。③给各种社会公共设施安装传感器和监控器。当某一公共设施遭到破坏时,在执法单位的监控终端就会接到传感器的报警,执法人员就能及时通过监控设备察看公共设施的情况,对这些设施进行实时的保护,避免以往多数是在公共设施已经遭到破坏后才接到举报的情况发生。④南京市的任何一个市民都可以选择成为“人体传感器”,只要在有GPRS功能的手机或ipad上下载一个客户端应用软件(我们姑且叫它“我的城市”),他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应用软件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体传感器”。如:以前有人发现某“文保设施”遭到破坏威胁时,通过电话通知部门,有人不知道打哪个电话、通知哪个部门,或打通了电话却说不明白具体的地点,或者举报的其实不是文保设施。现在市民只要打开“我的城市”应用软件,拍下照片点击发送按钮,即时的情况报告、GPRS定位系统数据就可以直接被发送到的综合服务平台上,中央处理器就把这个“举报信息”转到社会管理综合执法单位的处理平台上,相关执法人员就能在个人的执法终端上收到这个信息并按照具体情况作出反应。⑤设立奖励基金,建立互动机制。对“人体传感器”实施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对愿意留下电话号码且举报属实的个人按举报贡献的大小实施一定的奖励(制订并公布具体的奖励办法),鼓励市民下载“我的城市”应用程序并利用它一起对南京的所有社会管理场所进行监管。五、将“社会管理智慧执法”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应对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高度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应循之路,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一致的。“社会管理智慧执法”是“智慧城市”的构成部分。城市是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6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信、水和能源。这6个核心系统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关联运行的。城市的业务/政务系统代表着业务/政务所面临的政策和管制环境,而社会管理监管则是该系统中的一部分,是这个核心系统中的子系统。只有每一个子系统和6个核心系统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智慧城市”这个主系统的正常运行。社会管理执法力量薄弱、规范程度低,违法查处不及时,长期处于社会管理监管的“末端”,更谈不上提升服务水平。根据“职权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原则,南京可以通过组建多部门联合监管、义务监督员协助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监管的“无缝”对接,一改过去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情况。智慧执法综合平台就是一个非常给力的实践形式。“社会管理智慧执法”促进“智慧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没有社会精细化管理的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这里的社会管理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与现实的以服务为主导相衔接的,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包括环境卫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民休闲旅游和文物保护等等。一个城市的综合社会管理要在文化传承和智慧执法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衍生出一个全新的系统化的人文关怀体系,引领全省乃至全国的“全面发展”潮流,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更加欣欣向荣。智慧城市建设带动“社会管理智慧执法”进一步发展。智慧执法综合平台是“智慧社会管理”的一个环节,“智慧社会管理”是智慧城市系统的分系统,我们应把智慧执法综合平台与其他城市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融合,并由组织专家团队或服务商,不断对“我的城市”软件进行升级以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也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管理监管体系,推进智能型的社会管理监管。
作者:李欣
第二篇
1社区建设滞后,社工队伍不稳
在社会管理创新驱动下,各级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但社区建设发展参差不齐,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的建设缺乏通盘考虑和科学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混合社区等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社区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运作模式等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强的指导意见,导致社区用房、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管理体制等问题难以切实保障。社区工作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虽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加入,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总体而言,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与社区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工作繁琐、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但是社区工作者总体待遇不高。虽然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待遇有所提高,但在同地区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加上社区工作者上升流动的空间不大,职业成长受限,导致年纪偏大的往往存在混日子情绪,年纪较轻的尤其是新进的大学生则以此为跳板随时伺机跳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2转型期提升社区社会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2.1以创新管理理念为先导,不断强化社区服务意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是先导。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从而带动机制创新和措施创新,是不断提高社区社会管理科学性的基础。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需求越来越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和高要求,现有的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与群众的高要求、新期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社区管理的内涵正朝着强化服务的方面拓展和延伸。社区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社区实际,结合城镇化进程中新型社区规模、人员结构、管理体制等的新变化、新要求,针对新时期社区居民的多元化结构、多样化需求、高质量要求,创新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将社会化管理与为居民服务相结合,按照服务平台的架构建立公共管理服务中心,建立融低保救助、解困帮扶、平安法治建设于一体的统一、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面向所有居民、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人性化管理与便捷化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同时从大局着眼,细节入手,在服务内容上不断细化,在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把管理服务融入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居民在创新管理和服务中体验到便捷和实惠,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2以改革管理体制为突破,不断增强社区服务管理能力第一,加快职能转变,按照“小、大社会”要求,逐步建立职能范围适度、组织规模适中的良性管理格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强化主导作用,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第二,全面细致梳理现有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的职能事务,科学界定县级、乡镇街道、社区的职责范围,从行政性、服务性、公益性等方面分门别类,依照事务性质,交由部门、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分别实施。立足基层实际,以方便群众为原则,突出把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群众权益等作为社区管理服务的基本工作职能,推进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不断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第三,理顺县级、乡镇街道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推行社区职责“准入制”,规范乡镇街道的指导和支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从源头上规范、削减社区行政事务,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的事务性负担,对于应该由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承担的责任不得随意转嫁给社区,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要赋予相应的事权与财权,切实维护社区居委会的合法权益,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与居民委员会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职能部门和自治组织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第四,加强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切实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引导各类工作力量、优秀人才、组织资源等向社区延伸倾斜,不断改善社区工作环境,提高社区的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2.3以整合优化有效资源为抓手,不断夯实社区社会管理基石第一,积极探索居民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机制和途径,拓展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与平台,尽可能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良性互动。一般而言,居民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通常与社区事务和居民利益的联系程度呈正相关,社区要以此为切入点,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为居民切切实实办实事、解难事、谋利益。第二,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通过政策扶持、简化流程、购买服务等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努力扩大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空间,充分发挥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在社会管理的优势,努力形成主导与社会组织运作良性互动、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第三,努力建设整合功能强、承载功能强、服务功能强、管理信息化的“三强一化”型社区党组织,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快推广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基础、服务站为依托、综治办为骨干、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辅助、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以社区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组织社区党员带头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其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先锋模范作用。
2.4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服务型建设的新要求、社会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新挑战、日益多样化的服务新需求等都对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以“公开招考、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为原则,规范选聘程序,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严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入口”关;畅通社区人才流通渠道,通过“下派书记”、公推直选、竞争上岗等选优配强“两委”班子;通过公开招考优先录用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充实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逐步适应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第二,强化教育培训,努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按照社区工作需要和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原则,研究制定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专业教育、初任教育、继续教育等,同时注重加强横向交流,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学历教育,对取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经费补贴和奖励。第三,加大激励力度,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工资福利标准,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待遇和住房公积金,切实保障基本权益;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加大定向招考、上挂街道党政班子任职的力度,拓展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探索建立以居民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居民满意度为准则的考评体系,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奖金发放、职务晋升、评优转任依据。
2.5以民主法治为依据,依法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第一,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工作。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从健全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对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保护、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立法进程,尽快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建设领域的基本法律框架,为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提供法律支撑。第二,营造崇尚民主法治的浓厚氛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区民主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崇尚民主法治的社会氛围,使民主法治理念转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承担社区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尤其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和改进社区社会管理,带头牢固树立行政要依法、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受追究的理念,把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理念自觉落实到社区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带动居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第三,依法推进社区民主自治。要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内容和要求,健全民主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丰富民主形式,开辟民主渠道,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让社区居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凡是社区重大事务尤其是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经由居民代表通过座谈会、听证会,协商会,公开征询、民意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真正做到社区重大事务由社区居民民主决定,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居民的认可度,逐步形成社区各项工作民主化、法治法和规范化的良好局面。
作者:王秀梅 单位:中共南通港闸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