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社会,如何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改善景观环境已经成为一项最要的研究课题。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所以雨水资源的价值开始在改善城市环境和景观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周边环境地质和水文受到了大量人为因素的破坏,城镇和街道都采用硬质铺装和地下管道,大面积的地面硬质铺装和过多的排水管道的新建使得地面雨水快速向城市河道汇集,来不及向下渗透,无法及时的补充地下水,因而导致了诸如因地下水匮乏使得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诸多问题的产生,造成原有的自然性透水地面发生改变,同时也改变了城市局部乃至整体的自然水文循环。由于地面径流不断加大,原有城市管线和河道不再具有满足防洪排水要求。
1雨水景观化
所谓的“雨水景观化”就是:在传统美学和现代设计学的指导下为了使景观的观赏性、参与性和美观性在功能上达到和谐统一,将雨水资源利用在景观设计当中。
1.1雨水通过绿地土壤进行渗透
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元素依旧以造景为目的进行铺装设计,而增加了雨水利用概念后地面铺装则以透水性这个功能特点进行设计。还可以通过增加绿植的覆盖和改善土壤渗透条件等技术措施来调整雨水径流的流速、流量、延长滞留时间,从而调节和改善雨水的入渗量。1.1.1增加植被或其他材料的覆盖。地表径流系数受植被覆盖的影响非常大。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雨水径流量明显减少,特别是覆盖度从30%增至80%时,径流量减少尤为明显,当覆盖度超过80%后,径流量就基本趋于稳定。(表1)1.1.2改变地面坡度。地表坡度对地表径流系数影响也很大,改变地表坡度使其达到平缓,从而使雨水回流速度减慢,同时又能增加雨水渗透时间,进而增加雨水渗透总量。也可以将单一坡度变为陡缓结合的坡度,有效延长雨水的汇流时间,增加雨水下渗量。1.1.3降低地面高度差,形成下凹绿地。一般的景观道路和小型广场因其幅宽大、道路长而修建排水设施工程量大,故而在其两侧修建低洼绿地是最好的选择。这就要求适当降低绿地的高度差,使之低于周围的道路广场,形成下凹绿地达到排水蓄洪的目的。
1.2雨水通过渗透设施渗透
在城市景观中地表和地坡的情况千差万别,地表的渗透系数因地质不同而有所变化,通过地表自身的渗透达不到完全降低暴雨来临时安全系数的要求,特别是一些城市景观中的广场、人行道等地面硬质铺装多采用天然石材(水泥混凝土和砌块砖)铺砌材料的大量应用使得渗水受到影响,地面缝隙也多用水泥砂浆封住,雨水难以从硬质铺装下渗。因此还需要通过一些工程措施来使雨水进一步渗透。1.2.1增加植被覆盖或透水材料砌筑的地表排水设施。在景观设计中适当增加草坪等植被覆盖面积可以有效地增加雨水的渗透;在景观设计中加入含有透水材料的排水设施既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又增加了雨水传输的功能,同时也能满足雨水渗透的设计需求。1.2.2透水铺装与透水结构。多孔材质和透水材质的铺装也经常被应用到减少道路、广场、停车场的雨水径流量的设计中,使得雨水能最快的渗入地下。
2储存景观化
景观雨水的储存设施包括两大类: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地表蓄水又包含了人工湖和人工湿地两种。在景观设计中将地表人工蓄水和地下蓄水有机相结合使用可以使雨水资源利用最大化。
2.1水池和湖泊式蓄水
水池蓄水一般应用在建筑密度较高的城市和住宅中。而湖泊蓄水一般应用在较大面积的城市小区。二者的区别在于水池蓄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和绿地供水压,而湖泊蓄水用在缓解季节干燥、补充地下水资源和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景观植被蓄水
绿植和草坪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雨水渗透和降低洪水流量最有效的景观绿化设计。在不影响植物生长、人的正常活动和观赏行为的前提下,可将下陷式绿地设计在绿化面积较大的绿地中,这样设计即能达到收集雨水的目的,又起到了营造季节性、变化性景观的效果。
2.3人工湿地蓄水
可在大型山地、密集建筑、大型广场和道路周边设计人工湿地,它不仅可以直接收集排放的生活用水、收集雨水,还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人工湿地的源头一般都有雨水的收集储存池,同时湿地系统本身也是蓄水的场所。在中国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雨水收集利用与管理已是刻不容缓,特别是在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30余年的研究,已将“市政设施绿化软化”这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落后,现阶段我们需要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中国景观设计实际情况相结合,是解决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研究的当务之急。
作者:胡晓宇 钟鑫 曹阳 单位: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水工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