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平台建设是科研单位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成果产出的重要保障。文章在分析学科发展与平台建设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与成效,分析了科技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如管理与考评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失灵和平台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缺失等,并提出突出顶层设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推行项目化模式管理等对策,以期进一步增强科技平台的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
关键词:学科建设;科技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2004年,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指出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平台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十一五”以来,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推动下,包括农业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在内一大批科技平台的建成与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业科技基础条件(见表1),并且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江苏作为全国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14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通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提升建设,江苏省承担了大批高水平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吸引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科研条件平台已然成为全省科技自主创新和高新科技研发的关键力量。江苏作为一个农业强省,近年来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通过梳理该院在依托学科发展来加强科技条件能力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分析了农业科技平台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农业科技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可鉴之资。
1概述
1.1学科建设
一般意义上的学科只是一种知识形态,是一种学术的分类(subjectacourseorareaofstudy),是一定的科学领域或科学分支;或是指教学的科目(discipline:abranchofknowledgeorteaching),是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而对于以科研和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单位,学科则是在实践形态上的一种界定,其含义是一个由学者、知识或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物质资料所组成的实体化了的组织体系,是由一群学者以及学者们所依赖的一定学术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的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是一个实际存在且具有组织形态的学术组织系统[2]。因此,学科一般是统领农业科研单位建设与创新发展的“主线”,学科建设贯穿科研单位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农业科研单位在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通过确立学科名称、凝练学科方向、建设人才队伍、创建条件平台和营造学术氛围等,对人才、团队、平台、基地和制度等进行系统设计、布局,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重点地推动各类资源向学科集聚,打造农业科研单位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体系,最终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3]。
1.2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这一词语是随着计算机学科发展而产生的新词汇。有学者认为,科技平台的概念来源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工具环境,狭义理解指的是科学研究的设备设施,广义理解就是科技创新的综合环境[4]。笔者认为科技平台就是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交流合作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发挥各种资源要素集聚效应的整合体,也是学科建设和地位提升的基础。其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形式,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已成为科研机构学科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科技平台建设作为科研单位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础支撑条件,是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其本质就是通过对现有实验室、实验基地等资源进行软硬件建设,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共享服务机制,有效改善科研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持续发展能力,为研究所科研长远发展和重点突破、加强学科建设及培养创新性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5]。
1.3学科建设与科技平台建设之间的关系
科研机构的学科发展与科技平台建设始终处于相互交叉又不断融合的调整过程之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一方面,学科建设是科技平台活动的基础,是平台人才团队培养的源泉。科技平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和凝聚起强有力的学科团队和人才,只有一流的学科才能支撑起一流的科技平台。另一方面,各级科技平台是科研活动与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改善科研环境的重要手段,能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组织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核心要素资源。科技平台不仅可以有力地促进科研基地本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绩效,为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创造条件,推动学科的发展[6]。最终,科技平台的建设成效必然反映在学科建设的水平上,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基本情况与成效
2.1基本建设情况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国家各部委的各类科技平台建设计划,结合省内科技发展需要,坚持科技平台发展与学科建设规划相结合的理念,依托学科建设带动科技平台体系运行,依据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特点设置了粮食、作物、蔬菜、园艺、植物保护、资源环境、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畜牧、兽医、装备、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经济信息等13个专业研究所,已先后在各学科领域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部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部省级平台(重点实验室、科学观测站和基建类项目)18个,江苏省省级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13个,市级平台1个,院级平台6个,逐年购置试验仪器设备800余台。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等基础性研究平台为基础,以工程中心等技术性研究平台为延伸,以公共服务中心为推动力的一体化科研平台格局[7]。基本覆盖了江苏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学科领域,为全院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建设成效
1)科研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本部各类平台项目总投资2.4亿元,财政资金8572万元,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原值5397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8台(套)(原值1715万元)。除部分专业性较强的仪器设备外,大部分高值仪器设备及院级科技创新平台购置和配套的仪器设备均可提供院内共享。2)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多年的不断积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各个平台积极在各自领域寻找切入点,自主创新水平飞速提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逐年提升。“十一五”以来,各平台累计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176项,财政经费达14551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8项,财政经费4226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财政经费1625万元;主持和参加省部级科技计划380余项,财政经费12811万元。3)自主创新成果产出量质并举。科技创新平台已逐渐成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产出的培育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据统计,全院80%以上的科技成果都与平台有关。“十一五”以来,各平台发表学报级以上论文660余篇,其中,SCI论文16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6.7;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482项,授权专利275项;审定动植物新品种62项;获得新药证书5项;制定行业标准27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37项;转化应用成果57项,直接经济效益达7190余万元。4)学科团队建设再上新台阶。随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优秀学科带头人引进计划”和“优秀科技队伍发展计划”的稳步推进,各平台的研发团队层次不断提升。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共有专职研发人员34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4人,约占21%;博士123人,约占36%;引进海外优秀人才6名。研发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为全院平台创新建设和战略视野提供了充足的驱动力量。5)学科交流与合作内涵不断丰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平台的运行始终以“开放、流动、合作、共赢”为宗旨,在自身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增进开放与交流。“十一五”以来,各平台累计与37个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承担横向项目180余项,获得经费2000余万元;与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等多个高校签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联合培养研究生160余人,培养博士及博士后50人。平台的开放与交流打破了学科间和单位间的界限,为推动学科融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打下了基础[8]。
3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与考评机制不健全
科技平台已经成为体现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国家层面至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共性的管理办法,现有平台普遍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学术指导制和课题制等实验室内部管理体制,尚未作为独立机构运行和管理,从属性地位使其无法解决内部人员的身份问题,尤其是在职称评审、绩效收入等方面缺乏公平合理的考核标准与话语权。除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外,大多数平台的绩效考核与管理体系没有对从事科技平台基础性工作的人员给予和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同等的评价。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绝大多数科技平台的管理人员为兼职身份,有的甚至身兼数职而无法专心于此。许多从事基础性操作的技术人员为临时聘用身份而非科研辅助岗位,种种管理权限上的不自主不利于培养并留住能够为我所用的专职和专技人才,种种管理与考核机制上的短板很难使得有人主动承担起科技平台日常的管理事务或基础性实验工作,严重阻碍了科技平台的管理和发展。
3.2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失灵
由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在学科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对于学科发展与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形成若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与科技平台作基础,无法凝聚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从事创新研究,更难以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一致共识。平台的实际运行往往牵制于单一研究室和研究所的界限划分,始终缺乏学科强有力的吸引与有效的管理抓手,平台统筹配置各类资源的基础功能呈现日渐弱化的趋势。有的学科带头人把学科建设单纯地认同为学科合并或拼凑,科研工作完全集中在本学术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但谋划学科建设方略、培养创新团队能力不足,协作观念比较薄弱,导致有些科研平台拼凑和成果组装痕迹明显,学科内部“单兵作战”、“个体户”现象较为普遍,无法在科技平台之间形成一个完备的资源开放共享体系,进而影响科技平台保障基础条件和学科团队建设功能的发挥。
3.3平台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缺失
我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建设立项,轻运转维护”的现象由来已久,虽然近年来对于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资助幅度有所提升,但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运转经费外,各类科技平台计划大多数是一次性投入,建设完成验收后国家不再提供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费用,造成地方科研单位长期无稳定的平台运行经费投入,仅靠知识产权转让等收益反哺科研。仅用于维持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和运转已颇感吃力,后续开放和运行管理更无力支持,导致科技平台管理乏力,影响了应有功能的发挥,甚至阻碍了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和更高层次平台的申报立项[9]。“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力改善了科研仪器设备、科研用房用地等基础设施条件,却带来科研基地、仪器设备尤其是高值大型设备日常维护与更新的巨大经费缺口,加之政府采购自主选择性较低,极大降低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另外,不同研究所之间的科研条件差距较大,以及一些急需拓展的新型学科发展等都缺少改善研究条件的保障经费,亟待探索运行经费的新型保障机制,保障资金的稳定支持[10]。
4进一步强化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的对策
4.1突出顶层设计,优化整体布局
科技平台建设不是某一部门的一己、一时之事,而是一项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谋划全局、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和科研人员积微成著,力争实现各平台内部优化发展的系统工程。第一,应借助当前全院范围内进行学科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对现有科技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和调查,掌握翔实一手信息,明确各自任务目标和考核指标,提高平台运行效能,以便在积极挖掘新平台培育点的同时,以“激活存量、强化增量、查遗补缺、修缮提质”的方式加速现有平台的提档升级。第二,强化平台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的有机联系。要充分发挥院内三级学术委员会体系在学科建设上的指导与咨询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依靠学科抓手疏通各类平台之间的联系,将平台发展纳入学科建设体系并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逐步整合相近学科、培育新兴学科、打造特色学科,真正打破研究所、研究室和项目组之间的界限,做到科技平台与学科建设共生共荣,实现科技平台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4.2体制机制创新,维护良好运行环境科技平台
内部通常包含一个甚至若干个科研团队,其运行与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财务和人事等多个部门,需要借助体制机制创新来保障平台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认同感与责任感。首先,赋予科技平台以法人地位或同等权限。只有在人事聘用、经费使用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平台一定的自主权,才能够彻底解决人员身份待遇和晋升渠道不畅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有可能通过人才引进和专业培训等途径逐步建立起一支年龄分布、学历构成和专业与职称等结构相对合理的平台团队,为平台有序健康的发展运行提供基础保障。其次,鉴于平台工作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建议在项目申报、评优考核等方面对在平台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与倾斜,以确保其工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与合理评价。总之,在科技计划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科技平台的专门化管理是摆在科研单位面前的崭新课题,只有转变观念不断探索,组建专门化的平台管理队伍,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营造团结协作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平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3推行项目化管理模式,提升运行效益
针对科技平台建设完成后运行乏力的状态,亟待推行平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平台项目化管理主要是将学科发展规划与科技平台的工作计划和建设内容相结合,通过明晰每个项目具体的建设内容、建设经费、建设期限、建设目标以及任务指标,来进行有关部门、人员在建设过程中的权责划分。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科之间资源统筹配置,更使得参与其中的团队人员能够合理安排有限的时间与经费,提高人员积极性与平台的建设效率,拉升团队整体水平。另外,要启动平台运行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现有公益类科研单位平台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单一,基本依靠中央预算投资与地方资金配套,且资金投入量巨大。急需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建立起一套全过程的评估办法与问责机制,包括评估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情况,资金使用绩效等,避免经费集中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同时,要积极对平台建设成效进行大力宣传,通过宣传平台建设成果以引起及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合作交流,努力营造平台建设的良好氛围,以引起社会关注,拓展企业横向课题投入、社会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参与平台建设,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与支持。
5参考文献
[1]金立波,黄海,尹海燕,等.高等院校科研平台承载作用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8):112-116
[2]宣勇.论大学学科组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5):30-33
[3]王小虎,陆建中.农业科研院所学科特点与学科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1):5-8
[4]赵沁平.建设科技平台会聚学科力量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4
[5]赵林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2):2-6
[6]张玉安,曲宏.高校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23):92-93
[7]刘华周,郑建初,黄俊.提升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05(1):1-4
[8]王澎,李国锋.省级农科院科研平台建设与发展思路解析——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3(4):32-34
[9]潘冬梅,李仁刚,刘春全.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2-115
[10]魏淑艳.国外科技资源共享的有益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9):95-97
作者:张振华 张超 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相关专题:法理学 第四版 pd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