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对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学校对人才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就业,所以学校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对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主体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5)0012-000042-02
在学校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中,教育方式方法向着多样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生参与性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部分,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教育管理方面也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传统的硬性管理办法,向着柔性管理过渡,把学生的主体性加入到教学和教育管理中。
一、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培养人才方式的变革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一直在探求和摸索适宜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方式。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慢慢在向高端性技术人才过渡,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开展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学习还可以一边实践,这样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才更具全面性,才能把知识转化成真实的工作能力。教师在传统教育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但现在,这种主体地位要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在学校和步入社会初期,让教师成为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引路人。就目前的高职教育来讲,教师要制定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做好教学设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对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职院校在主体式人才培养观念的促动下,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价值去向,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成长。在教育管理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增加师生的互动性,以此来创新发展教育管理模式。培养学生主体性品质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求索、学习方法的把握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体责任意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在行动上有较高的敏感度和感知度;另一种是在这种感知度和敏感度的支配下能够主动的用自我意识支配自我行动。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教育方式方法的观念对学校的教育行为起支配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生的培养方向。当今社会发展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方式,那么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观需要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创新和变革。在传统的教育中,以社会为主体,进行教育,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一些西方的人本观念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这也对高职教育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影响,慢慢教育向着个人本位思想转变。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因此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压抑了学生本性的发挥,这样对培养创新人才是十分不利的。而过于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忽视对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因此,高职院校要衡量两种方式的利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必须对自己的教育观加以重新审视,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并且按照科学的、合理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此来均衡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之间的利弊关系。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且以这种差异为突破口,寻找教育管理方法,因材施教,打破原来打压学生个性的做法,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把学生的发展推向全面协调的道路上,满足多元化的学生发展需求,对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兴趣和爱好要积极的进行挖掘,善于发展,顺应学生的爱好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寻求适应学生特点的工作岗位,这样才能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学到知识和技能。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人人皆可成为栋梁之材”的观念引入到教学管理中[2]。
(二)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管理的弊端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它的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服务型高端技能人才,这样就需要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双管齐下才能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试卷理论为主,那么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可见。在上个世纪,高校教育主要倾向于班级授课制或者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习,代表学生成绩的只是试卷和分数,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个体差异,缺少对学生个性化的了解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教育,不能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在感情上教师也疏忽了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沟通。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重视教育,轻视指导;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循规蹈矩,而教师忽视了学生参与教育的管理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培养。
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的可行性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主体式教育提供了可行性
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在今天的高职院校,一些学生都是被冠以追求个性的“90后”“00后”,他们头脑中有很多奇异的想法,思维创新性强,个性突出并且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不同地区的学生也拥有不同特点,喜欢推陈出新,擅长对新事物的研究,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在新时期,学生的这些特点更加促进了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可行性的发挥。也为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实践能动性提供了可能。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需要对学生个性发挥和主体意识的提高提供机会,例如,设置一些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课程,倾向学生的主体兴趣,在课程选择上改变传统的盲目性和强制性特点,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3]。
(二)“大众化”教育的现实为其提供了客观条件
我国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大众化教育的称号,这样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所谓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数量增大,那么相应的就需要扩大办学模式。其次,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冲突性。高职院校在入学要求方面标准比较低,学生个体存在较为严重的差异性,另外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学校的竞争压力比较大。基于此种现实情况,高职院校需要正视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想要在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获得有利地位,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管理模糊制度,培养的人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加顺利的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高职院校,他们的社会责任是开发出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式管理模式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学生主体教育特点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之教育理念的转变
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是把学生的主体样式放入到教育管理当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自控能力,从而实现自主管理,也能促进管理者管理经验的增加,实现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学生在高职院校中要对自己的主体地位有所认识,这样有利于在生活和学习中改变被动局面,积极的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实现自我管理。另外,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要积极的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把自己的管理权利移交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空间。确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管理要用发展的眼光,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去设置学校课程,例如,一些学生喜欢音乐、一些喜欢美术,那么学校在设置选修课程时要积极寻求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做好课程规划。还要根据在成长中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并得出相应结果,最后由教师来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内外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间差异性的存在。例如,在具体课程上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特点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进行主题辩论赛,在辩论中让学生们了解对方小组的想法,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渗透。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之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职教育要以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践性操作找出工作中的逻辑主线,并且把学生学习和实践成功加以汇总,整理出完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能够启发学生思路和引领学生进行探索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主动积极,培养健全的创新的思维模式。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对过程方法、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对于这种要求,要积极主动构建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够展现出足够出众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的寻找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武装课堂教学,引进多媒体教学形式,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短片,如果是汽车专业,那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汽车出现的故障,怎么开展维修技术等,让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知识和技术。
(三)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之管理体制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偏小,因此头脑灵活,新特想法比较多,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学校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开展设计技能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在比赛中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体式教育管理模式还要发挥班集体、团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自我管理,例如,设置自律委员,评价小组、班级活动监察小组等,这样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管理位置,便会促进其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学生还可以成立监督委员会,对教师的行为和教学水准进行监督,为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做法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要监督教师的教学,首先自己要学会相关知识,这种评估方式对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实际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还要转变评价方式,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监督评价体制,完善高职院校的评价模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主体地位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工作,教师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对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成长有重要作用。另外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也是注重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本篇文章对学生主体式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进步,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瑞莉.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23):171-172.
[2]吴桂华,刘承良.高职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188-188,189.
[3]李建英.基于职业能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1,(35):34-36.
作者:陈瑞明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