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论文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个名称的辨析

(一)儒学

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倡导的学说,是当时儒、墨、道、法的四家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儒学,从字形上看是人所必需者,即人人需要的学问和思想。孔、孟思想的伟大和创新,上文已作论述。但在春秋战国及秦朝是强调以力取胜,以战争求统一,以专制来压制民生的时代,孔孟思想不得所用。直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从此儒学才成为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其后儒学思想又和封建统治以及佛、道思想结合,出现了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朴学以及20世纪前期的“新儒学”等等。经学、玄学、理学、朴学以及新儒学,都以孔孟思想为核心,但又渗入了各自时代其他思想的内容,主要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内容。孔子曾向少数民族学习文化,《左传》曾把靠近鲁国而保存了先进文化的夷族小国郯国说成是“中国”,而把当时文化后进的姬姓大国吴国谓为“蛮夷”,①孔子向郯国的国君郯子学习古礼古制。他还前往夷族地区居住,长期学习夷族文化“: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②孔孟思想坚持了民族平等、学习先进、共同进步的理念。而封建社会后期的经学家、理学家却大肆宣传“华夷有别”“夷夏之防”,把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看成蛮夷,罢斥在中华之外。孔孟宣传爱人、和谐、民主,而封建社会后期的经学家理学家们却把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法家长制下产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也说成儒学思想。清代编成的《弟子规》宣传专制主义和家长制,包含了封建家长制和迷信观点的内容,作为儒学的内容来教育子弟,违背了孔孟的基本观点。所以,当前振兴儒学,必须恢复孔孟思想中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群体主义、各族一家、民主思想的真谛。孔孟的儒学与当前各地办的各种形式的国学班的教学内容大相径庭,讲儒学,必须讲孔孟倡导的儒学思想,如果我们不加分析纠正,就会回到封建经学的道路上去。

(二)国学

这是当前振兴传统文化热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欧美、澳、非等国家和地区办起了宣传孔孟思想的国学班。如果说,“儒学”是孔孟首倡,只要讲授内容符合孔孟思想原意,儒学的名称是可以沿用下去的话,“国学”的名称则存在很多疑问了。“国学”,顾名思义,中国的国家之学,即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得到历代国家提倡的所有学问的总和。这里就产生了几个问题:第一,范围太广、含义不清。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孔孟倡导的儒家文化,这已为众所公论,但国学包括范围太广了。国学即国家之学,凡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切传统学问,诸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思想,中医、中药、气功、武术、风水、阴阳、占卜等传统学问,建筑、戏剧、诗赋、小说,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历代的政治制度、礼仪习俗、社会规范,都可以列入国学的范围。其实,但就现在人们所指的国学来看,实际上是指孔孟倡导的传统思想文化,以和谐、友爱、恭敬、克己、爱人、民主为内容的一种群体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民主主义文化。第二,国即国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认为,国家有治理国内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组织经济和生产的三大职能,国家从政治上讲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孔、孟在春秋战国时代倡导儒学,但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未能为当时的任何统治者所采用。孔孟思想成为国学,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定为封建正统思想开始的。汉代建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定儒学经典《五经》为太学的主要课程,东汉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形成了国家推行、皇帝倡导的两汉经学。以后又形成了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也都是国家推行、倡导的国学的核心。从汉代到明、清代的中国都是封建国家,封建的宗法制、家长制、等级制以及经济上的剥削依附观念都渗入了经学、理学之中,出现了“三纲五常”“三从五德”等封建观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国学的阶级性,不符合孔孟思想中的人文民主观念。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必须批判肃清经学、理学思想中渗透进去的封建专制、等级、剥削观念,还孔孟思想的本来面目。因此,将孔孟倡导的儒学思想称国学,无论从含义的内容来讲,还是从含义的阶级性上来讲,都是不科学的。清代后期,当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即把中国传统的学问、体制作为基础和根本,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和管理技术。这里的“中学”实即清代的“国学”,即清代一整套的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很明显,这个“中学”包含了当时国家固有的封建性和阶级性,今天不可能再宣传提倡这样的“中学”了。

(三)汉学

汉学是中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习惯称呼。汉族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研究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应称“汉学”。但中华民族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包含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内,才能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所以,“汉学”一词,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使用。

二、“华学”能更科学、正确地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华学”一词来代表发展到今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这个名词比“国学”适合,能够更准确、更科学地反映今天我们需要承继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笔者借本文试作分析:华学即中华民族的学问。用“华”代替“国”,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民族性和群众性,去除了汉宋明清封建国家时期渗入的阶级性和对抗性。“华夏”一名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在春秋时代,华夏族是由居于中原地区的夏族、商族、周族为主体,加上和周族结成同盟的封国、部落方国的居民的一个总的称呼。在华夏族四周,还居住有蛮、夷、戎、狄、百越等文化比较后进的民族。华夏族和蛮、夷、戎、狄等族的区别,主要在于文化的高低,不是血统的差异,所以韩愈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这里所说的“中国”即华夏族地区。韩愈的话反映了史实,如西周春秋时代,吴国在荆蛮地区建国,虽然其始祖吴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但因为文化落后,史书上仍以荆蛮视之;与鲁国邻界的郯国是夷族国家,因保留了先进文化,被孔子视为先进。孟子还有一段经典性的话:“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①所以中华民族的先祖圣贤大舜本为东夷之人,周文王本为西夷之人。因为学习先进,事业兴盛,振兴了华夏,成各族共同的先祖圣贤。这反映了周代的华夏族是包含有各民族成分在内的。“华”或“夏”并非只包含某一个民族。“华夏”是中国各民族追求先进认同先进后,组成的民族的集合体。这一特点,在孔孟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已形成。到了强盛统一的汉代,华夏族有了汉族的名称,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在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中,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在共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中不断融合,中华的观念逐步扩大,不断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代几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汉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概念逐渐扩大。但在封建时代,也产生了“夷华之防”“夷华有别”的观念,封建经学家常把汉族看成中华,而把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少数民族看成“夷狄”,把夷狄排除在中华之外,这种错误观念已为历史实践所否定。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都把自己看成是中华的代表,是整个中国各民族的皇帝,如北魏的孝文帝、元世祖忽必烈、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等。清代厉行改革的一代雄主雍正皇帝痛斥“华夷有别”“夷夏之防”的错误观念说,“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玁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5]雍正认为,华夏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古代华夷分区居住,今天都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先进地区,已无须设华夷之别。雍正宣传华夷一统,各族一家的思想是正确的,这是清代康雍乾时期我国出现盛世之治的重要原因。当然,在封建时代,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的思想的存在是正常的。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胜利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所采用的国旗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古、回、藏五族共和,表示中华民国是各民族共同治理的共和国。通过中华民国的成立,“华夏”一词已正式代表了包含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各族人民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国家主人翁地位,伟大的中华民族如东方初升的太阳,崛起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是包含了56个民族组成多民族的大家庭,已为世所公认。

三、学习华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华学是祖国各民族、海内外各地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传统文化成果,它以春秋时代孔孟倡导的儒学为核心,但又摒弃了春秋时代留存在孔孟思想中的时代局限性(如轻视生产实践等),弘扬了孔孟提倡的群体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精华。以华学代替当今广泛使用的国学一名,摒除了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渗入的封建国家的阶级性、等级性、封建性,而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群众性、民主性、民族性。华学的思想核心是恩学,强调感恩天地、祖先、圣贤、中国共产党、祖国、家乡、父母、亲人,提倡相互关爱,克己为人、互助利他、服务社会的群体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宣扬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以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等适应和一致。所以华学是社会主义时代发展了的孔孟儒学,是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团结所有华夏子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儒学。当前学习华学的重要意义是:

(一)贯彻以人为本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们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把爱护人民、珍惜生命、充分发挥人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华学突出感恩,强调文明和谐,把服务社会关怀他人放在第一位,从而恢复了孔孟宣扬的“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贵君轻”思想中的精华,摒弃了封建社会后期渗入儒学思想中的专制主义、宗法思想、家长制、男尊女卑等观念。所以学习华学,学习中华民族各民族及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创造和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践以人为本的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因此,用“华学”一名,更符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和评价,在当前对“华学”的学习和宣传,更能在团结祖国所有民族,所有中华儿女,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发挥作用。

作者:钱宗范 李敏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41571.html

    相关专题:企业财务管理问题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上一篇:信息技术下中职数学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新工艺及新技术冶金工业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