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是能源化工领域的大型中央企业,自其前身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成立以来,历经了1998年国家石油石化行业改革重组和2000年重组改制上市的发展历程,现已由单一的炼油化工公司发展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产品销售上下游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国内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世界第二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在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二位,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中国石化在体制改革、市场变化过程中,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振兴石化,科技先行”的方针,积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石油石化主业,着力自主创新,加强科研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成了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专项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1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工作主要进展
1.1创新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
研究开发积累,形成了我国东部陆相隐蔽油气藏成藏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系列,以及东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为东部硬稳定提供了技术支撑。初步建立了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系列,形成了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技术系列、普光高硫高酸性气田开发技术系列,支撑了塔河油田、普光气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初步建立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在涪陵建成我国首个页岩气示范工程。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地热资源开发技术体系。
1.2创新形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炼油全流程技术
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主设计建设了海南、青岛千万吨级大型炼厂。开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洁油品生产系列技术,完成了全国无铅、国Ⅱ、国Ⅲ、国Ⅳ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国Ⅴ油品质量升级。生物柴油技术实现工业转化;生物航煤获得国内第一张生产许可证,已实现首次商业载客飞行;长城系列润滑油成功用于“天宫一号”、“神舟”、“嫦娥”等航天工程;东海牌高性能改性沥青成功用于东海大桥、国家体育场(鸟巢)赛道、长安街等重点工程。
1.3创新形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主体技术
创新开发了世界先进水平的乙烯成套技术,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主设计建设了天津、镇海、武汉大型乙烯装置。形成了百万吨级芳烃成套技术,建成海南大型芳烃装置。形成了乙苯/苯乙烯、异丙苯、1—己烯、己内酰胺等有机化工单项技术。开发了大型聚乙烯、环管法聚丙烯技术,以及稀土异戊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和溴化丁基橡胶成套技术。对位芳纶、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技术实现工业化。新型煤化工技术实现快速突破,世界首套甲苯甲醇甲基化制二甲苯工业示范装置建成投产,煤制烯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煤经合成气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投运成功,新型粉煤气化炉成功投产运行。截至2014年底,中国石化累计申请专利3.89万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2.04万件。中国石化已经初步构筑了支撑主业发展的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技术平台,战略新兴技术平台初具规模,被国资委、科技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评为首批“创新型企业”。
2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与体会
回顾多年来的科技进步历程,中国石化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上积累了一些值得继续坚持的做法,有了不少体会。
2.1不断完善创新体制,构建支撑主业发展的技术平台
中国石化构建了专业设置齐全、工艺工程配套、专业特色鲜明的创新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四个平台、统一计划、集成开发”的科技体制。目前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5家工程设计公司、一批企业级研究机构。创新实施了直属研究院—分院管理体制,将企业所属研究院设为直属院分院,解决了创新中的“孤岛”、“碎片”问题,促进了生产、研发与销售的紧密结合。建设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6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了国家级研发机构在技术开发中的骨干作用。设立了一批中国石化重点实验室,强化了核心技术的研发。
2.2强化顶层设计,把握科技主攻方向
中国石化在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持续提升公司国际竞争力。自20世纪末陆续提出了“与国外大公司论伯仲、比高低”、“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发展目标,“十一五”又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发展目标,制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绿色低碳,引领新兴,差异特色,支撑一流”的科技发展战略,并坚持编制五年科技进步规划,指导公司科技创新工作。近年来,立足长远发展,又制定了未来20年科技发展规划,确保公司为科研投入的主体、科技开发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通过顶层设计,集中资源,聚焦重点,以公司战略目标指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公司发展,创新方向明确,创新重点突出,有力推进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工作。
2.3加强科技与产业结合,形成“大循环”机制
集团公司所属直属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石油石化产业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科研开发。科研课题来自企业生产实际和发展需求,经费由集团公司提供,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确保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由于融入企业“大循环”,直属研究院研发方向更加清晰,任务更加饱满,研究经费有了保障,成果应用目标更加明确,研究单位效益更好,人才队伍逐步稳定。同时,由于项目、经费、人才各方面条件有了保障,研究院有能力、有条件强化基础性研究工作,自主创新水平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4创新重大项目组织模式,形成“十条龙”科技攻关机制
中国石化发挥集团化优势,从1991年起建立了“十条龙”科技攻关制度,对带有共性、关键性和对公司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坚持实行“十条龙”攻关,即把公司内外的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生产和销售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进行联合攻关。攻关中,研究开发是基础,工程设计是桥梁,生产单位是依托,产销研无缝衔接、产学研密切结合,确保自主开发的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工业转化,一旦工业化成功迅速大力推广。20多年来,通过实施“十条龙”科技攻关,已经实现百余项技术的工业转化,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石油石化产业的技术进步。
2.5坚持开放创新,创立“联合所”品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国内外、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中国石化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外部科技资源作用,逐步形成“开放式”创新格局,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公司自成立起,就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校先后成立了一批联合研究所,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共同开发石油石化技术,联合培养科技人才。近年来,与中国科学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步伐,建设了美国休斯敦研发中心。向亚洲、北美、欧洲派驻科技代表,以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2.6建立内部技术市场等特色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研究院向企业许可技术和提供技术服务,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企业向研究院支付相应费用;总部核定研究院技术收益,按比例提取技术奖酬金,奖励研发和转化贡献单位与个人,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成果快速转化应用。同时,积极利用国内外技术市场,开展技术转让,品牌技术与产品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在原有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的基础上,针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项目颁发公司配套奖金,增设了科技进步特等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针对个人设立了科技创新功勋奖,公司年度奖金总额大幅提高,提升了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积极性。
2.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科技领军人才
中国石化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全面实施人才成长通道建设,设置了专业技术人才职位序列,使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认真组织实施“千人计划”,聘请外籍专家,构建海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利用重大科研项目、工程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采取脱产培训、在职短训、出国访问、技术交流、岗位轮换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流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公司拥有两院院士24人,直属研究院博士、硕士比例达到46%,形成了专业配套、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
2.8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中国石化坚持弘扬侯祥麟院士、闵恩泽院士精神。弘扬以国为重、事业为先的爱国情怀,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了科学家、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与活力。
3结束语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石化将积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践行习近平主席有关“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指示和要求,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为能源化工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袁晴棠 谢在库 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相关专题:创新5.1声卡驱动win7 微生物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