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西方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但是,很多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了解并不彻底。而了解西方文化,莫过于从孩子开始最好。运用艺术式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小学阶段熟知西方的风俗文化,已经成为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这种教学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并能够在中西方文化学习中灵活运用英语。
营造艺术环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需要语言的环境。用艺术的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艺术环境,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西方文化的美感,潜移默化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在艺术环境中,感受西方文化的至纯至美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将西方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Hello教学时,学生们才刚开始接触英语,如果只是单纯进行课本教学,他们就会感觉到枯燥无味。于是,在授课前,笔者先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唱《Hello》歌:“Hellohellohellhello,Howareyou!Hellohellhellohello,Howdoyoudo!Iafine,Iamfine.Thankyou,thanyouverymuch.”歌曲让学生感觉到英语非常有趣,对英语的学习也引起了兴趣。之后笔者告诉学生,与外国人打招呼要用“Hello”,就好像我们打招呼说“您好”一样。之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人们之间见面的用语画下来学生有的画出了两个人见面握手说“您好”,有的学生画的是同学们在学校门口见面打招呼说“早晨好”,画出的画面非常丰富。而后,笔者用英语将这些绘画作品的汉语翻译成英语,张贴在班级的各个角落。同学们处于绘画和歌曲的艺术氛围中,明白了西方或者外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了解了国外的文化。让学生生活在英语的艺术氛围中,能够使他们随时随地感受到英语世界的魅力,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并将西方文化与英语教学做到有效结合。
艺术运用教材
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也感受到西方的文化,进行文化渗透,通过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喜爱。通过教材的基础运用,使其与西方文化相交融,教学中具有文化的渗透,文化中具有英语的教学,两者合二为一。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8AtChristmas教学时,笔者并没有立即让学生进入到课本的学习中,而是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故事,通过故事说明Christmas(圣诞节)的由来。相传在很多年前的12月25日这天,有一个小男孩饥寒交迫,快要死了。这时候一位农民伯伯将小男孩救回家中,将家里仅有的一只火鸡给小男孩吃,小男孩好起来之后,告别之际折断一支杉树枝赠与农民伯伯并送上了自己的祝福:“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回来送你礼物,感谢你的救命之恩。”小男孩走后,杉树枝变成了一棵树,农民伯伯才明白自己接待的是上帝的使者,之后演化成为现在的圣诞节。所以,在Christmasday,我们要送亲朋好友presents表达我们的祝福。枯燥的课本内容便成为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既丰富了学生们对国外文化的认识,又让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兴趣,可谓一箭双雕。将故事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美妙的故事中学习到西方文化,让学生在西方文化氛围中学习到课本知识。艺术地运用教材,能够让西方文化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活用艺术对比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融入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差异的理解力,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艺术式的文化对比,能够让学生对文化差异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在生活中随时能够运用。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5Howoldareyou教学时,笔者把中西方关于年龄询问的习惯编织成儿歌:“年龄年龄真神奇,问与不问分时宜,东方问时要委婉,西方女士要回避。”以便于学生记忆,并且告诉他们:在西方国家,人的年龄尤其是女士的年龄是一个秘密,贸然去问女士的年龄会让对方感觉到非常不礼貌;但是,在东方,这种情况则会比较少,尤其对于小孩子,大多人见到都会对孩子的年龄进行询问,在东方询问年龄成为一种关心和爱护的标志。然后,将学生带入到课文中进行学习,课文中售货员询问两个小男孩:“Howoldareyou?”一个小男孩回答:“Iameight.”另一个小男孩回答:“Iamnine.”之后,售货员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了不同的玩具,加深了学生对于年龄询问的东西方文化理解。
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东西方文化对比的时候,还可以采用歌谣、儿歌的艺术形式。因为歌谣、儿歌等形式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让学生记忆,并且还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进行传唱,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领会。可以说,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一样,具有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随时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从细节中领悟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了解西方文化的内容,从而爱上英语的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周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