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当前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问题及表现

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创新水平普遍低下,较少掌握核心技术,多数依赖技术引进,如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汽车、医药等核心技术多为国外企业控制,中国企业在技术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上较之有很大差距,势必会造成低成本、低利润、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其实质在于没有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动为机制,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使用和产品、技术联合攻关为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和科技开发体系,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很多企业创新意识不足,创新动力缺乏。企业创新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本能反应,表面上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本质上是缺乏创新动力。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我国国内每一万家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量只有3家。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所属应用型科研机构的转制,像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应用型科研机构转成科技企业的已经达到上千个,加上对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发展,极大增强了我国国内企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但整体上看,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规模以上企业只占四分之一,且其中多数研究开发能力和水平较低,尤其是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素质和研发能力低者占比例较大。

第二,企业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投入总体偏少。企业对科研人员和研发创新的经费投入水平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同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科研开发、自主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没有认清自主创新对企业提高市场竞争主动权的重要作用,企业自然不会对延揽科研人才和保障创新投入太多经费。从企业投入看,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0.76%,大大低于创新型国家企业3%~20%的水平。”[1]这足以表明我国多数企业,包括许多行业骨干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远远达不到应有标准,以创新为主体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优质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远远不够。

第三,企业技术基础薄弱,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受到较大束缚。缺乏创新创业型的有用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的一大障碍,“人才”瓶颈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最大制约。目前我国人才布局中,从事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创新人才大量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能力有限,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激励政策和必需的科研设施,创新人才缺失或流失严重,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企业环境尚待优化。还有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创新活动的开展不注重以市场、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率为导向,在课题申请、科技评价等方面不与市场竞争接轨,而是直接指向各种政府评奖,制约了创新活力,浪费了大量创新资源。

第四,企业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较低。从科研、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市场上的新产品、新服务或新产业,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企业生产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创新工程必须经过众多环节,需要多个机构和众多人员的相互协作、联合攻关,创新成本很高,单个企业很难做到,很多时候即使做到了,企业创新创业的预期收益也会大大降低。所以,许多企业习惯于以引进为主的技术获取方式,在解决和处理技术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时,与科研机构存在较大脱节和错位,联动机制较薄弱,严重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和效益。

2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主体的可能与优势

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合作培养体系中,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是两种具有互补优势的教育资源,有可以交换的人才利益需求。企业具有天然的创新判断力,最了解市场的变化,最了解技术的发展方向,最知道自身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企业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使用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第一,可以交换的共同利益需求。企业和大学的运作方式不同,但都必须在与市场的互动中实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己的双重目标,双方在利益需求上有集合点、交换点。企业的任务是使企业生产运作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创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力对企业很重要。大学既要能够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以自己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又要从社会和企业服务中获取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力和人才,就要单独或联合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投入,“设立企业高技术人才储备库,还要善于与国家科研单位合作,有偿购置新技术专利,与科研部门联合开发新技术产品,以便使新型科技专利迅速转化为生产力。”[2]更要善于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高校要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来获取发展资源,企业与高校两者就产生了可以交换的共同利益需求。在交换结构和过程中,企业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会逐渐衍生出教育功能,与大学的产业化功能相联合,建立密切的技术合作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关系。政府也积极协助企业和大学建立技术联合体和技术开发中心,吸收大学生参与到技术开发的工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说,共同的利益需求使企业对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生发出需求拉力,为大学提供了发展力量,也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了合乎需求的人才储备。

第二,市场调节下的优势互补。现代企业和现代大学之间在市场调解下,必须坚持实现双向与优势互补。“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宏观构架,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能对社会的需要做出迅速反应的系统”。[3]企业更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套与现代大学相衔接的制度,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主动与高等教育相配合,相衔接;吸引学校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从人才优势、多学科综合优势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广泛开展科研合作,解决企业的生产难题,并将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之中,共同培养自己需要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生人才。

第三,创新人才的使用效益和竞争优势。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和创新人才短缺,导致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产业结构升级慢。如,2009年金融危机中出现的“用工慌”,使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不提高劳动报酬,就不能吸引就业;提高了劳动报酬,对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就会降低竞争力;为了提高竞争力,就要产业升级,而技术含量高了,就业系数就要下降。这一升一降的循环,光靠抓就业解决不了,光靠抓收入分配也解决不了。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个循环?关键因素却不在就业途径本身,而在教育,在‘大教育’。教育搞得不好,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循环,就业与产业升级的矛盾,就会趋于双下降的恶性循环;教育搞得好,就会实现双上升的良性循环。”[4]说明企业只有率先改变“低成本、低利润”的生产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否则,在劳动力供不应求的背景下,企业就只能以成本优势的牺牲来换取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就降低了,生存风险就增加了。

第四,人才使用与培训相结合的企业责任。现代教育应是“大教育”,办教育不光是教育部门的事,企业不能只管用人,不能一味埋怨引进的人才创新能力不高、实践能力不强,而要主动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承担培训责任,把这当作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据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公司课程:学习的企业》中描述的:“深深扎根于美国企业界、在全世界广为采用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试图替代大学教育体系的一系列培训项目、教育规划、学位培养等已经成熟并在不断发展。”[5]在发达国家许多企业都拥有大学校园,有权授予学位。这是很值得中国企业界学习的。我国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大学,也可以争取按项目招收并培养工程类应用型人才,还要考虑怎样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以及如何推动传统大学与企业自办大学之间的合作问题,还可以联合争取设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表明企业要把用人和培训结合起来,才能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解决就业、职工福利和竞争优势同向提高,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3基于企业主体力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在市场配置力主导下,企业发挥主体力作用,按照各取所需、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依托研发机构、条件设施、资金投入等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推进形成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大学生良性互动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展校企多维度、多层次合作教育,利用好大学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了解社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提升人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一,实施人才“订单式”培养,共同开发课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使大学生获得广博的知识基础。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意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和行业变化趋势,追踪研究产业链条的延伸、细化和组合,与大学共建培养方案,使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提出“订单式”培养方案,提高人才量身定做的精准度,使学生获得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企业向大学提供经费支持,提供培养方案,订单式培养,储备企业适应未来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大学在企业成立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实行集中培训、专人指导和跟踪服务,使专业顶岗实习落到实处。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实现学生专业与职业、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增强专业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

第二,搭建实践教育平台,共建研发中心、实习基地。企业以机器设备、生产资源和资金优势,主动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新产品研发中心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帮助大学把真实的工作环境建在校园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育环境;同时促成企业的前沿信息、目标市场等判断力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和人才技术增益互补,改善大学校内实验、实训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现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

第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互派人员兼职。具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大学(科研机构)可以聘请企业负责人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兼职导师,邀请他们开展“行业动态报告会”、“企业家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指导,使学生获得创新创业思维方法。企业具备资质的科研、技师等还可以参与大学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带学生,同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企业要主动创造各种机会,主动接受教师挂职锻炼,接受技术指导等,促进企业与教师开展科研和技术合作,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开发,合作开展横向技术服务等。也可以派骨干员工到学校参与学生管理,既可以锻炼员工,又可以培养学生。

第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联合科技攻关。企业可以科学研究的模式与高校合作开发,联合攻关,申报重点项目,建立重点实验室等;或者通过战略联盟、合作研究中心、孵化器设施、科技园等混生组织进行彼此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企业要主动在大学(科研机构)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组织、挖掘、培训、培养在校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鼓励和带动学生在应对市场挑战的过程中形成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项目和技术,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经济的主力军。还要善于培育和发现具有投资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创意,敢于投入风险资金,引入企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王云涛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11723.html

    相关专题:宁波港口经济圈现状 山东省行政学院学报


    上一篇: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法论文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化管理概述(3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