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供需和社会资本理论对提升
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市场供需和社会资本理论隶属于经济学领域,是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近年来,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将“市场供需”和“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研究“如何提升高校艺术类学生能力”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成为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者,特别是艺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内容。所谓的“社会资本”,即是指个人在组织中,以个人所处的具有特性的社会地位为基础,获取利益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个人借助在社会群体中所结识的亲戚、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所换取的利益。个人能获取的利益越高,其社会资本的价值便越高。由于社会资本理论对很多领域的未解问题都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因此,自“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出现以来,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分别将此引入各学科研究内容,并对之进行深入研究。所谓的“市场供需”,即是:任何商品所具有的相对固定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曲线,而这两条曲线发展后的交叉点便成了市场供需的平衡点。也就是说,市场供给量应当等于市场需求量,因此,这些商品应当具有特定的价格与数量。众所周知,高校艺术类学生是由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所培养的,是为人才市场所提供的艺术专业人才,而这些艺术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在正式得到人才市场认可之前则需要“社会资本”来搭建桥梁,以便其能够顺利进入人才市场。据调查,无论是在劳动力市场制度有待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在该制度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在其求职过程中更多地仍然是依靠其个人的社会网络。受聘者需要借助于个人的社会关系来获取求职信息,而对于雇主而言,社会网络关系则能使其扩大雇佣员工的范围,聘用到中意的艺术人才。那么,当前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当如何以市场供需和社会资本为理论基础来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呢?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有如下以下两点建议:
二.改进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增加多学科课程,加强理论教育
一般而言,艺术专业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大多和本专业课程息息相关,而很少关注经济、政治、社会学、人文、心理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对于他们而言,市场供需和社会资本理论是一门与其专业学习很难产生交集的理论体系。然而,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却无法与这些学科完全剥离。因此,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当根据本校学生的文化基础适时地开设“市场供需和社会资本理论、“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理论知识,以期增加学生艺术学科之外的理论知识,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人才市场与艺术人才”,正确理解其已经拥有的“显形性社会资本”和“隐形性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以便帮助他们能够地顺利实现求职目的。
(2)增加社会实践机会
从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来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多,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使得很多艺术类学生既无法清楚地认识到其个人在求职过程中所缺失的能力,也很难将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过程之中。不少学生,特别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其个人能力往往过于自信,并认为,凭借其个人的艺术表现力便足以使用人单位心悦诚服,因此,他们往往会拒绝使用其个人的社会资本,宁可吃苦耐劳“曲线救国”,也不肯借助其个人的社会资本之力以实现一次性就业。就此而言,学校应当根据本校学生的特殊心态一方面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让毕业生们认识到个体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并认识到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成功就业。学校也必须让他们正确对待“市场供需”、“社会资本”对其个人发展的影响力,摈弃求职过程中的自负心态,学会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为自己带来的价值,接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理念。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引入演出集团与学校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参加企业招聘活动,以增加学生的求职经验,使其能够对人才市场供需关系形成正确判断标准,并进一步积累其个人的社会资本,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综上所述,高校艺术类专业中加强市场供需和社会资本为理论基础,有利于提升艺术类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艺术人才的利用率,解决艺术专业人才就业难的社会问题。
作者:张蓉蓉 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与保育答案 植物保护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