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和核心内涵。文章在探讨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从理念、组织环境、参与主体、课程建设等角度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措施建议,从而推进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中均明确指出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相关举措,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切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在经济学领域,“创新”一词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提出,其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的驱动力和主体是创业者,创业者的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经济学领域,创新和创业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若因此认为“创业必须基于创新,创新必然带来创业”也显然不符合社会实际,多数创业是一种重复市场利润的过程,而非是技术或制度革新所带来的新利润空间。不可否认的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创新驱动下的创业模式也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新引擎。“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向社会各界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大责任,而人才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意识都将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并对其从事的行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在高校开展和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实际上,我国多数高校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统称为创新创业教育,简称“双创教育”,是指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规划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往往侧重于创业教育。严格区分来说,高校的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顶层设计,涉及人才培养、专业发展、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所有教育活动。高校的创新教育实际上是理念式的,渗透于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中。不难理解,创新本身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执行能力,往往是基于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尝试创新活动。也就是说,创新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创新精神以及教学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较而言,创业教育既包含创建公司、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且注重团队管理、风险规避等实践方面的教学。因此,部分高校在校内相关师资教学的同时,通过聘请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成功创业者进行教学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与高校中一般的实践课程很相似,更具有“知行合一”的特征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总的来说,创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需要我们对当前教育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理论学习与考试评价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对教育制度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单单推行广泛的创业教育就能达到的。实际上,即便是广义的创业教育也无法承担起创新教育的全部责任,但由于创业教育具备创新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当下高校培育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一种主要手段。那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理想的运行模式应该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相辅相成,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体系是唯一的整体,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健全的整体。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注重学生在实习参观、社会实践、模拟实训和技能教学等环境的能力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这种模式下,应该基于以下五点共识。其一,创新教育渗透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即使作为高等教育中日益突出的部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创业教育仍应包含在广义的创新教育中。其二,创新教育是个宏大的命题,自身就对教育制度、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其深层意义更在于推进教育制度的整体改革,显然,实用主义的创业教育无法担负起创新教育的全部使命。其三,承担部分社会责任的创业教育也有其一定的实用性,即使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完成创新教育的全部任务也不影响创业教育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四,高校中开展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应充分与专业相结合,依托专业课程的平台,注重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其五,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应该更注重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不可模糊地将其归入“素质教育”的大流中。
二、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在时代发展的外部因素和人才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共同需求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各高校陆续开展教学和实践改革,并深入理论研究。但另一方面来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仍普遍薄弱,缺乏创新思维和持久毅力,未能形成明确的人生价值观。从大学生自主创业数据来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创业率一般占总数的3%,而毕业三年后其中创业成功率仅维持在5%,相较发达国家每年20%~30%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创业比例较低,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够成熟。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理解上是充分的,但在实际执行上总是力不从心,资源和力量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当下我国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往往思想固化,无法充分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思维,自身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也不够深入,在施教过程中,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能力锻炼。创新创业教育的软硬件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软件包括优质的师资,充足的人员配置,成熟的评价和管理体系等,而硬件主要是指完善的创新创业平台、基地以及孵化器等。其中,高校持续培养和储备优质校内外创新创业师资,构建完善的配套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基地等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入度低。在大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作为一种边缘教育,未将其真正融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内容衔接不够连贯,未能充分满足学生跨多领域的综合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的需求。学生、高校、企业三者融合度低。高校与企业未能充分考虑到双方以及学生的诉求,签订的合作协议也往往只留于纸上,未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优势,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及先进理念渗透到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者的深入融合。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创业素质和本领,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社会财富、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与传统教育体系之间相互渗透又相对独立。高校作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施教主体,完善教育体系的优化设计有利于从多角度、全方位为受教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具体落实和推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学以致用,更新教育目标理念。创新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创新能力是维持大学生创业续航力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注重通过创业教育将创新成果实用化和应用化。与创新教育相比,创业教育更注重理论成果的价值实现和计划的落地,更要求受教育者运用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大学生的全面知识学习,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方法的学习,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应尽可能多地涉猎法律、经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其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不断注重其独创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软硬结合,营造优良组织环境。高校的组织环境是指包括创新创业氛围,专兼职的师资人员和相关考评制度等在内的软环境和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搭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硬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环境。通过成立创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机构,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统一规范化管理,指导学校整体的创新创业工作和开展研究实践,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竞赛营造浓厚氛围,孵化优秀项目,转化创新创业成果。此外,培养校内的优质师资和引进校外成功创业人士,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备的创新创业教师与学生考评制度也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软条件。其次,创业园、科技园以及产业孵化园能为有潜力的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直观地了解企业的创立、运营,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强化三方协调配合。学生、高校、企业三者的行为关系和协调配合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机制。作为施教者的高校和受教者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应充分分析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求。同时,通过增强企业与高校、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创业经验的分享和创业资源的共享互惠,并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方向与内容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无论是对今后学生更好地择业还是创业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寓教于术,完善教育课程内容。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学习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创新创业在本专业的应用实现,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批判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丰富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四、总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目前国内高校应在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厘清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系统化发展,构建学生、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这种格局也将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化转型升级,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坤伦.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6)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
[4]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5]何迪.“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6)
[6]曾禛,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3(1)
机电专业论文[7]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8]刘巍.论高校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融合[J].未来与发展,2016(2)
作者:金城 丁伟
相关专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邮编 明清小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