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IBS患者均为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二病房及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8±12)岁;平均病程为(5.16±4.67)年。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38±12)岁;平均病程为(4.93±6.82)年。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IBS的诊断标准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正在发病者;②年龄为18~71岁,有独立行为能力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疾病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③合并精神疾患;④有更年期症状者;⑤合并肿瘤患者;⑥正在服用反副交感神经作用的药物、肌松剂、抗抑郁药者;⑦吸毒者、酗酒者、乳糖不耐受者、对食品添加剂过敏者及炎性肠病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或Crohn病);⑧合并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受压者、严重椎管狭窄症者、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椎及消化系统疾病手术后患者;⑨处于传染期的传染性疾病患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T11-12及L1夹脊穴[5]。常规消毒后,采用0.30mm×40mm不锈钢毫针进行针刺,根据患者体型直刺20~40mm,得气后行均匀提插捻转手法2min,在双侧夹脊穴接长城牌(KWD-8081)全能脉冲电子针灸电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60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每星期治疗5d,共治疗3星期。
2.2对照组
口服匹维溴铵(得舒特,法国苏威制药厂)50mg,每日3次,共治疗3星期。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肠道症状尺度表(BSS)[6]进行评分。BSS包括腹痛、腹痛天数、腹痛情况、排便满意度、生活干扰5个项目,每个项目最高积分为100分,最低为0分,BSS各项目总积分最高为500分。总积分为4级,Ⅰ级0~75分,为健康人积分水平;Ⅱ级76~175分,为轻度IBS积分水平;Ⅲ级176~300分,为中度IBS积分;Ⅳ级>300分,为重度IBS积分。
3.2疗效标准
采用IBS积分改善率进行评定。改善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优:改善率≥75%。良:改善率为50%~74%。可:改善率为30%~49%。差:改善率<30%。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IBS-BSS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处理。分级疗效评定采用行列表分析(卡方检验)处理。
3.4治疗结果
3.4.1两组治疗前后BSS评分比较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B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S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B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4.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优良率为86.7%,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5安全性评价
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皮下瘀血、折针、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对照组也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4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较高,影响范围广,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6]。针灸作为一种绿色疗法,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双相生理调节等特点,用于治疗本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中医学中并无IBS的系统论述,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归属于“泄泻”“腹满”“腹痛”等范畴[8]。笔者通过针刺T11-12及L1夹脊穴治疗本病,可以改善腹部血液循环,调节脏腑机能,减轻患者腹部症状,从而恢复肠功能。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提示其与二脉联系密切,针刺夹脊穴能起到一针连及两经的整合作用。T11旁1.5寸为脾俞穴,该穴主治腹胀、泄泻、纳呆、食不化医学论文代发;T12湖南职称旁1.5寸为胃俞穴,该穴主治胃脘痛、腹胀、肠鸣,下腹部的神经支配节段正好是T11-12;L1旁1.5寸为三焦俞穴,该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采用以上夹脊穴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作者:孙远征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相关专题: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