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计客体差异大,认识水平不一致
部分企事业单位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和内在监督制约机制,领导干部个人权力垄断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影响层面波及广泛。在这种形势下,审计风险必然增加。有些被审计单位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配合,特别是需要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给予积极配合。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些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意义认识不足,存在抵触情绪,不能如实提供资料,特别是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的资料,想尽一切办法藏匿、隐蔽;甚至为表明领导政绩,指使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谎报业绩,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真实、合法性。(四)审计体系本身存在不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关于完善体系的理论探讨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因为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体系的不完备是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比如在审计程序的设置上,许多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一般是由人民政府或纪检、组织人事部门临时交办的,有时甚至是成批委托,具有临时性和时效性特点,追求短期成效。审计部门往往接到指令就抓紧进行,没有足够的时间按规定审计程序去审前调查、编制方案。审前准备不足,审计中又抢进度,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容易产生审计风险。从审计思路上,没有建立风险管理的审计思路,只是针对既定的表格完成简单内容的调查与填列,关注相关量化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责任审计中定性指标,审计的绩效性差。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树立经济责任审计观念,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入手,通过审计来正确检查评价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为干部部门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依据,并借以促进干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另外,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揭露腐败,因此能够产生一种威慑作用,使得领导干部减少腐败行为,进而达到预防腐败的功能。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倡导广大领导干部、管理者正确认识其作用,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在整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统一的认识,使经济责任审计作用警示常态化,每年年底进行,机关单位上下配合,以实现审计目标,反映经济事实。从法律建设的角度,应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风险导向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机制,实现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思路在其中的合理应用,对于审计结果评价体系中应多指标、多角度考核,以立法的形式体现对经济责任考核的全面性,不仅满足真实、合法的审计目标,更要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效益性的评价。
(二)反腐工作迫切需要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机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工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确定相关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财政收支、业务履行的真实性、合法性,更重要目标在于考核相关管理者任期的绩效。这种绩效评价不仅关系到其在任职期间是否达到了当初受托时要求的经济指标完成、责任履行情况,也关系管理人员在新的岗位胜任与否。这种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经济责任审计所能接受的审计风险很低,客观上就要求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建立恰当、合理的审计模式,科学的审计流程来贴切反映相关领导人员的工作。因此,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机制成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应被推广到经济责任审计中来。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既要体现这种模式的一般思路,也要兼顾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这种一般思路表现在:在评估审计客体任职期间表现时,应以廉政为主导,全面评估审计客体所处经济环境、具体业务内容、面临的工作发展阶段及所处机构内部控制的实际状况等,找出存在腐败的可能性,进行相应的风险识别;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评估其重要程度,再根据识别出来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总体到细节找出充分、适应的审计证据加以说明。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应注意大量定性指标评价的合理性。与社会审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中,财务数据等定量指标只反映一方面,更多的是定性指标的存在,而相关审计人员在进行考核时,应注意到这一点,侧重审计与审计调查等方法的结合,应用更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来恰当反映。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只有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策法规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具备过硬的思想作风和业务技能,审计质量才会有保障,审计风险也才能得以控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首先在审计人员的选择上,要严格遵循《审计法》和相关实施细则的要求,无论是组织性委托,即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以经济组织的身份,采用书面协议或合同的方式,要约审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委托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的一种委托,还是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的制度性委托,均应选择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要求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工作。此外,还应该对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使相应人员的专业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上并不断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面对新的经济问题保持应有的职业判断和工作能力。树立风险意识,改进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四)完善审计方法,建立系统的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审计客体履行经济责任、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因此在审计方法上,就不能按照社会审计的思路,将大部分的审计重点放在以财务数据为中心上,而是要用更开阔的视野,从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开来,转到对相关管理者职权运用的审计上来。进一步开展绩效考核,要侧重于可能存在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要体现相关性原则,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在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体现绩效审计的内容,从领导干部管理运用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其经济责任和绩效水平进行公允、全面的评价。另外,审计人员要重视相关的资料库建设,将领导干部相关资料经审批在审计中实现随时调取,会极大的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而系列审计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也应纳入到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的日程上来。
三、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一种长效机制,应在实际运用中得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控制。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我们应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建立广泛的沟通渠道和反映机制,增强信息的有效性和透明度,规范审计操作,做好审计评价,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不断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健康发展。
作者:唐丽茹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财会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