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事艺文中的历史信息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中国茶叶文化历史悠久,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转折,似乎都会有标志性的作品出现,这些标志往往是以文学性很强的诗赋、散文、乃至作为美术的书法绘画等著作形式为主要内容。而这些作品多具有史料和艺术的双重身份。如西晋杜育的《荈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完整地表现了当时茶的采摘、规模、环境、及烹茶用具及茶汤之美感。在陆羽《茶经》之前有这样以文学的形式记载着完整的茶事,殊为难得。唐•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诗:“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是何等辉煌,而在唐代袁高的笔下,《茶山诗》则在于揭示名重一时的贡茶背后茶农的苦难及负担,给唐代贡焙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在某些专题方面,“以史为镜”,通过茶事艺文可以看出其历史的沿革演变或得失成败的教训。再说说北宋名臣蔡襄,他不但是个书法家,还是个精于园艺、善于品茶、制茶的茶学家。宋仁宗庆历年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职后,亲自监制北苑贡茶,把过去八饼为一斤的大团茶,改为二十饼为一斤的小团茶,并在茶饼表面范出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史称“龙团凤饼”,除此之外,还压制成圆形、棱形、方形、椭圆形、花形、如意形等多种形状,以应不同之需。“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于是北苑“小龙团”名声大噪。《茶录》是蔡襄在皇佑三年(1051年)为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时,进呈宋仁宗的一篇关于茶的烹试之法及论茶器的文章。目的是使仁宗了解建茶,并补陆羽《茶经》之缺憾。它所涉及内容包括茶叶品质、茶叶保存、鉴评技巧,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对于了解宋代茶事及品茶审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更有意思的是,《茶录》为小楷书成,是蔡襄平生得意之作,其字端严而俊秀,超逸绝伦。因书法之妙,曾经为人所窃,后来“被怀安县樊纪购得,遂刊勒之。然多舛谬”。于是,蔡襄在治平元年(1064年)“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蔡襄的《茶录》真可谓艺为书传,茶因墨香。
二、茶事艺文中的技术信息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茶事艺文作为茶叶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技术信息,同样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作为艺文作品,它所具有的形象性,可以大大帮助我们理解以往在纯技术著作中“语焉不详”的一些重要内容;也可以补充或缺的技术信息。如对茶叶历史上一些重要的科技问题的研究,对历史名茶的开发,对茶饮方法及茶饮风格的探索,对古代茶具的恢复等等。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之序记有:“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丛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馀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是为湖北仙人掌茶最为详尽之历史资料。
三、茶事艺文中的艺术信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茶事艺文作品除了上述三个价值以外,还有更本质的审美价值。作为艺术作品,它的主要功能其实就是“自娱娱人”。通过美的构图、美的色彩、美的形态、美的意境,在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同时,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美的联想。正因为有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所以对茶文化的扩大交流、提升品位、营造气氛起到了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茶事艺文作品在艺术形式美上与其他艺文作品别无二致,但叠加了茶饮这一内容,则是更突显出一种特定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对于艺术作品的格调、审美取向和民族性产生了相当大的牵引力。同时,作为独特题材的茶事艺文在整个艺术领域里的地位及审美价值也颇具独特性。
作者:于良子
相关专题: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长春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