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新的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颁布和实施,高职教育被定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面向临床、素质为主、应用为先、全面发展”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决定了《生物化学》这门护理专业的基础学科,应当根据课程特点和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创新改造,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生物化学》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不仅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并注重专业、技术和实践等专业能力的训练,更要求通过课程改造的实施,培养学生在具有收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订计划、决策和管理、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本文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并结合我院试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通过专业调研和教学思考,分析医院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将职业能力逐项分解成胜任工作的专项能力和技能,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从护理工作中收集任务,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通过项目化实施,达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以期作为衡量专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一、课程设计原则
从生物化学学科性质上看,《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技能较强、基础理论较深的课程。但作为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却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这门课程自身抽象性较强,不少学生感到难懂、难学。尤其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课时设置又少,特别是对一些高中文科班考入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上难度更大,这就迫切要求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本门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护理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出发,将护理岗位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与《生物化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制定出与真实工作环境更加贴合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目标定位是将概括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典型化,使之成为有教学实际操作意义的“行为指南”。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项目学习后,能够对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化机理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对代谢性疾病的肝功能、血样及酶学等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释生化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分析代谢性疾病与酶、肝功能等生化指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化角度探索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的机理,从而较好地配合医疗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在通过对护理岗位能力的分析后,获得以下三大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指出六类代谢性疾病的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②正确解读六类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结果;③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正常范围;④解释六类代谢性疾病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意义;⑤分析六类代谢性疾病与临床检查生物化学指标的联系;⑥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⑦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合理解释代谢性疾病病情变化的生物化学机理;⑧能举例说明生物化学知识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应用;⑨能结合生物化学知识对日常护理工作提出合理建议。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目标:①了解蛋白质、酶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功能的关系;②熟悉酶的作用特点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③掌握常见中毒与酶、生物氧化的联系;④掌握脂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⑤掌握氨基酸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⑥掌握糖类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紊乱对机体的影响;⑦熟悉肝脏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素质目标。①通过对临床病案的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②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形成对综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的习惯,加强职业认同感,体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的精神;③通过对代谢性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解读,树立实事求是、对患者认真负责的态度;④通过解释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锻炼护患沟通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⑤通过分析代谢性疾病与生物化学指标的内在联系,养成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习惯;⑥通过对病案和化验报告单的认识,体验数据和外语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⑦通过解释代谢性疾病发生、变化和诊断治疗生物化学机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⑧通过认识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锻炼评判性思维和合理推断能力。
三、项目内容设计
学习项目内容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行为手册”,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设定具体任务将三大课程目标融会于实践操作,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齐头并进。根据分析护理岗位所需技能及相关课程间的知识结构,遵循“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针对课程特点,结合护理专业及其后续课程对生物化学的要求,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特点,精选课程护理专业针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项目分为A线项目和B线项目,A线项目主要在课堂上开展,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B线项目则是在课外开展,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制作幻灯片进行汇报。在A线项目下又分为入门项目(急性中毒患者生化机理分析,8学时)、主导项目(糖尿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及综合项目(肝胆疾病患者生化机理分析,10学时)3个子项目。教师借鉴其他课程项目化教学经验,根据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学习逻辑,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所熟悉的信息和认知规律,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病案解读→指标确定→指标分析→(实验)→病机分析→后续拓展6个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每个子项目的设计都按照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课程主要内容、相关支撑知识、相关的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以项目成果作为佐证材料。以下是参照表1对子项目1.1进行的设计举例。
四、项目内容实施
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整体课程有个鲜明的印象,对课程充满兴趣。具体设计如下。1.教师和学生相互介绍与认识,告知学生联系方式(QQ、手机、微博)。2.课程简介:告知学生本门课程为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介绍本门课程的总体安排、课程目标、课程主要内容,强调以“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说明本门课的考核方式,如不能达到项目考核要求就不能成为人民医院护士,延长考核期。3.情境设计:假设本班为乐山人民医院病房会议室,全班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设有责任护理组长(负责人),教师为护士长,学生为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教学查房,查房后对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完成任务书。
五、项目内容评价
本门课程采用项目考核法,即强调过程性考核。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对项目的验收进行结果考核,考核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组成。对完成项目的每个过程都要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期末理论考核采用闭卷方式。各类考核都设计有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分表。
六、结语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教学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确有其独特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较早地体验到职业工作过程,熟悉护士工作流程,掌握岗位工作技能,成为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项目化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今后从事护理岗位工作打下了基础。生物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在实践中对教与学的能力提高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深入探讨,不断总结,才能正确并更好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指导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针对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实践仍存在一些阻碍,可以从如下方面改进。首先,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在采取项目化教学初期,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现象。因此,教师在项目化教学前,必然需要在课外时间开展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在平时对学生的训练中,不断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有意愿”的完成项目化教学的任务,愿意在学习中提高自己。其次,在项目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在图书资料或网上资料的信息搜索和反复筛选时,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样既降低了效率,又使结果与目标相去甚远,同时,在反复筛选资料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厌学”情绪。如何通过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进步是有效改进和完善项目化教学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陈司汉 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