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科学现象,深入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兴趣;科学;探究;主动
一、抓学与玩的结合,在学中玩、玩中学
1.上好起始课,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定式
一年级第一堂科学课,是师生的第一次接触,教师的教学会在儿童的脑海里留下极深刻的痕迹,形成心理定式,对学生学习科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第一堂科学课上得很成功、很有趣,学生就会感到这一学科很有意思,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强化他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提供“玩”的机会,加强“玩”的指导
要使学生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玩”的方案,并在“玩”之前要指导学生知道“玩什么”“怎样玩”“玩后有哪些收获”。例如,教学《砂和粘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捻一捻、压一压砂和黏土来观察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然后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对湿砂和湿土搓一搓,比较得出砂不能成条,黏土能成条。根据黏土有黏性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制作泥玩具,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学、主动学
1.精心设计材料,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科学现象中的某种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什么,要看教师准备的。例如,《你怎么知道》一课,老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准备能发声的各种物体、有不同气味的物体、有不同味道的物体、冷热软硬不一样的物体,以及进行综合训练的各种各样的物体,以便让学生从探究中得出感知,并诱发他们用五种感觉器官去观察物体的欲望。
2.变学生“无从下手”到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在使用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时,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也就是说会处在“无从下手”的困难之中,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未做过此类实验;二是对实验步骤、方法没有领会;三是教师对实验要求不明、交代不清、指导不当。怎样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呢?例如,教学《磁铁游戏》探究磁铁能吸铁的性质时,教师应指导各小组学生拿着磁铁去接近桌上的钉子、硬币、曲别针、橡皮等物体,这样学生才能正确发现磁铁能吸哪些物体和不能吸哪些物体,归纳出磁铁能吸铁。在做磁铁哪端吸铁多的实验前,如果只说“用磁铁去接近大头针,看看哪个地方吸的大头针最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或者仍只用磁铁的一端或两端去吸大头针。这时教师在指导时应强调用磁铁的各个部分去接近大头针,学生就会由“无从下手”转变到知道“该从哪里下手”的有序实验操作上来,从而主动去探求知识。
3.放手让学生运用材料,设计实验主动探索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并自己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从而学习科学知识。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可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帮助(如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不要进行过多干预,更不要让学生按图索骥。例如,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桌上的磁铁和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时,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吸起来;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学生充分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性质。
三、创设特定情境,烘托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学、主动学
1.运用趣味性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渲染教学氛围
选择科学性、趣味性和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较强的实验,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启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如教《影子》时,教师首先在投影仪的光柱前表演狗、兔、鸭的手影,然后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谁来表演一下比刚才老师做得更好更有趣的手影?”这样通过特定教学环境,烘托、渲染了气氛,创造了导学的情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步入了对“影子产生的条件”的探究。
2.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悬念情境,活跃教学氛围
适度的悬念创设,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思维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如教学《毛细现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已经认识到纸、木等有孔隙的物体能发生毛细现象,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在不同的材料中水上升的高度不一样呢?”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暂告一段落的时候又增添了悬念的色彩,增添了学生学的情趣,活跃了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总甘肃职称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领会大纲精神,研究教材和学生,选择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法,才能有效地诱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科学知识。
作者: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