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教材的“虚有”
目前,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能够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将沟通环节作为重点延伸到教学当中。但很多教师在提问问题时,学生常常把握不到问题的重点,因此回答不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从而使课堂气氛沉闷枯燥。例如,在教授《倍数与因数》这一知识点时,有的教师在教授完学生寻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后,便提问学生“:36的因数与12的因数相对比,有什么发现呢?”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现任何数的因数中都有1和它的本身,而学生的回答重点却不在这里,他们回答了发现的所有数字后并没有领会到教师提问的重点。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只好无可奈何地说出问题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领会不到重点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提供的材料比较匮乏,不足以突显出知识的特点,学生领会不到点子上。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尽可能多提供一些例子,巩固学生的认知,在丰富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的“虚表”
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追求教学形式,认为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却忽略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很容易使教学依然停留在巩固层面上。例如,在学习“认识对称轴图形”的知识点时,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通过剪纸的方式得到一条“金鱼”,并通过对折金鱼使学生了解到对称轴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方格纸折出对称轴图形。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但教学的重点仅仅停留在巩固层面上,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为何要以方格纸做背景,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利用“方格纸”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么就会有效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从而将问题变得更有挑战性和思考性。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思考方格纸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其次要考虑方格纸怎么为课堂提供有效的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可以先展示出已经对折好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模仿,学生在不会折的时候会自然而然想到利用方格来判断对称轴的位置,之后教师再适时引导出方格纸的意义与作用,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教学环节的“虚设”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但目前很多教学环节形同虚设,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只是象征性的演示一下就草草结束,使学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线段”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1分米的长度,教师在课堂中会向学生展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以此建立清晰、准确的表象。但却忽略了让学生自己进行动手画一分米的教学环节,原因在于教师为了节约时间,使原本应该由学生进行动手画图的教学环节成为了空架子。对此,教师应该将教学环节由“虚”变为“实”,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下1分米的长度大概是多少,然后用手势进行演示。教师根据学生演示的长度用米尺进行测量,让学生看到差距有多少,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够加深对1分米的认识和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的“虚张”
目前,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喜欢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不仅能够起到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教学内容。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习惯借着生活化常识来“炒作”知识,只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知识点时,有的教师会借此提问学生“谁能够算出2006年一共有多少天?”虽然计算天数这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真正的重点,但教师不能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应该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推动教学拓展内容,让学生找出“年、月、日”的规律所在,这样才能使教学产生增值的效果。
综上所述,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虚弱”症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努力防止教学中各种“虚弱”症状的出现,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将原本形同虚设的教学环节变成“实体医学期刊目录”,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作者:卞洁 单位:江苏省盐城小学
相关专题: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曹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