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储备了资源,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1.1人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学科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老中青三代人才结构,硕士、博士超过一半。近两年来,学校又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在注重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几年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硕士、博士人才的引进,充实到学科队伍之中。人才队伍更趋年轻化,学缘结构更加多元化,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化。已经完全具备了学科发展、承担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和条件。1.2培养人才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储备资源在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人才模式,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以科学优化、合理重组等方法培养打造优秀人才团队[2]。一方面先后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104人,分别奔赴全国各大学、中医药学院和三甲医院等,部分人员已经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学科负责人,或出国留学深造和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公派留学、委托培养等方式充实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科学研究
2.1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重点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3]。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也是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源泉[4]。2.2结合学科发展的学术动态,追踪国际国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发展的前沿,凝练出有特色、有优势和较稳定的四个研究方向:“辨证论治相关研究”,“藏象学说相关研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相关研究”,和“民族医药基础研究”。体现了学术发展的创新性和前瞻性。2.3随着学科发展的不断深入,利用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契机,注重加强基础性研究人才的组合,不断配置和整合研究团队,将具体的研究重点放在与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相关的辨证论治实验研究,藏象理论的实证化研究,苗医药基础理论以及利用贵州小型香猪复制中医症候动物模型研究等,更加具有中医特色和地方优势,成功实现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突破。这些研究项目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也重视与辨证论治和临床的关联研究;既有基础性研究,又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研究;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和地方民族医药的创新性研究,使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并达到了新的高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重点攻关等多个项目,并且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2.4学术专著是学科学术发展的载体和体现,它映射着学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浸透着学者们的心血和汗水。多年来,学校大力支持教师们主编、参编各种专著,及时地反映学术成就,丰富和传播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2.5高等医药规划教材是我国医药院校培养各类人才的基本手段之一,教材建设和编写直接关系到学术水平、教学质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学校各级部门都极为重视教材建设,而且把它列为科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鼓励教师竞争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等。先后有十余位教师遴选为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和研究生规划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主编和参编国家级、卫生部等本科生、研究生规划教材。2.6学术论文能够及时地反映学术研究的动态、趋势以及最新成果。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是学科建设源源不断的新思想的来源。
3科学管理
3.1学科建设的总体管理思路以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点,结合贵州地方文化和民族医药科技特色,紧密联系贵州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形成具有中医药基础研究和民族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学科自身努力奋斗,也需要加强领导,强化管理[5]。学科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调动全校资源[6],为此,学校出台了学科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重新整合教学、科研、医疗以及人才资源。2005年颁布了《贵阳中医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基础医学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并且挖掘自身优势,结合民族医药特色,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科研平台共享、坚持地域特色,逐渐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的重点学科。3.2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3.2.1学科建设的管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是实现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组织保障。2005年重新组建了由院长担任组长,两位副院长担任副组长,部分职能部门及系部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新一届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基础部也成立了有基础部主任担任学科建设管理小组组长,由分管副主任具体负责,由首席学科带头人具体实施的三级负责制,即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系部学科建设小组-学科点的三级模式。3.2.2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学科建设规章制度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因此,学校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建立,先后颁布了多项管理办法,使学科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健康发展轨道。3.2.3学科建设的人才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加快我院的学科建设步伐,制定了我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大了对高学历人员的引进力度,有力地改进了人才结构。3.2.4学科建设的经费制度同时,学科建设经费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使用原则,力争多渠道筹集学科建设经费,保障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上的充分自主权。
4未来发展
4.1坚持中医药基础的传统研究中医药基础理论起源于中国哲学、天文学、数学以及人文科学,从本源上挖掘、阐明和揭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内涵和科学理论,仍然有漫长的路要走,同时又要借助已有的学科优势和擅长,保证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继承性和独特性。高等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大力研究、践行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7]。4.2创新中医药的纵深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热点问题的研究之中,追踪现代科技的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药理学等学科的理念和方法,突破经方的药效学机制与辨证论治的关系,取得了较大成就,例如“抗郁散的药效学系列研究”等都是利用了多学科人才的优势,联合攻关,从多靶点、多层面和多路径去揭示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原有研究成就的基础上,加强对经典著作、经方的现代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现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发现和创新。4.3拓展中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长期以来,探索如何用动物复制人类疾病模型,一直是国际性的难题,尤其是能够寻找到接近人类的动物。我校首先利用贵州独特的小型香猪资源,研究和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先后得到了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立项支助和贵州省科技厅多次立项支助,在设计复合因素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上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并且还得到了日本等外国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贵州小型香猪已经成为一种可供选择实验动物之一,今后的研究思路主要在于揭示小型香猪模型与人类疾病之间的深刻关系,拓展新型、复合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客观化、实证化、标准化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4.4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医药体系结合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充分地挖掘、整理、提高苗族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厘清了苗族医药的发展历史,整理了一系列的苗族医药验方、疗法和技法,概括出较系统的苗族医药理论,并且编辑出版了一系列苗族医药教材,使我省苗族医药的研究和成就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今后在已经具备独特地域民族特征的苗医药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有序地再次拓展、深度挖掘、整理提高苗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疗法和特殊技法,制定培养苗族医药基层人才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改进苗族医药研究生教育计划和培养模式,扩展高级人才的培养规模,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族医药体系。
5小结
在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提出了从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术梯队、整合学校资源、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术水平、激励优秀人才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经过两年的整改和发展,实现了申报和主持国家级多项大课题的突破,科研水平和层次有了较大提升,并且多次多人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的专著、教材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学科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学科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对于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和民族医药、培养后继优秀人才、提高我省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贵州省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产数字农业论文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作者:赵博 倪祥惠 曹峰 叶金竹 李文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