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改造人,而改造人就要让他们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作为教师,首先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直、诚信、亲和的思想素质。如果教师能树立起“好老师”的形象,那么,其班级管理的难度至少要减轻三分之一。其次,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使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学生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课下能做朋友,教师就会得到学生们的尊重。每个学生都喜欢被赞扬、被肯定,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让他们获得自信,从而更加完善自己。教学实践证明,有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敬重,或受其影响,才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再消极沉沦,学习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此,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才会在学习上有持久的动力,也才会发挥自己的潜能。高素质的教师会教出高素质的学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最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二、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相对差些,而且还存在着思想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毅力缺乏及缺点放任等的不足。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给他们机会去发挥,以增强其自信,从而对自己要求更高,并由此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其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首要方面,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树立精业思想;倡导诚实守信,立志奉献社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让学生学会遵纪守法,尊师重教,热爱祖国。一个人有了爱国主义思想,有了远大理想,就会发奋学习,就会注重锤炼品德,就会勇于进取创新。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做细、做实,而且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要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职业教育不能只考虑就业,但现在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学校认为学生就业是第一要素,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就会为下一年的招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职业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近年来,个别大学校园里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发展成为流血冲突,个别学生人格偏激,在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时不会换位思考,只会从小我出发,为了所谓的面子而走向极端,辜负了家长和老师的培养与信任。因此,职业院校应从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中吸取教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职业院校的后续发展助力。
三、培养学生职业创造能力
职业创造能力是指超越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职业创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一定的知识,但这并不能表明他就完全的适应了社会,完全的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真正的有远见的学生应该及早培养自己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社会的适应能力、自己的自学能力,当然这些能力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培育。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培养学生创新发明能力。学生在扎实地掌握了本专业知识外,学校还应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市场需求,确定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掌握更加实用的新技术。同时,学校应该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给学生提供扎实的实验实践环节,使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生如果光有理论,不去实践,就如同空中楼阁,学生到工作中就不会很快适应。因此,学校应该给学生多提供模拟仿真的实践训练,有条件的院校应该让学生到与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到了将来工作的情况,就会有目的、有动力的在学校出色地完成学业,这就为将来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不断学习的能力。学校应要求学生密切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及时了解专业领域新的技术和应用,但这些仅仅靠在校期间学习一些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自己,让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以便将来能够适应职业的变化。
四、保证就业渠道畅通
职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就是想尽快的就业。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学校“就业难”的现象,若想改变这一现象,让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就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尤其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毕业就能就业。另外还要与其他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强强联手,资源共享,拓宽就业渠道,以便吸引更多的企业签订学生就业协议。校企合作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实践训练,并通过实践了解到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只要学校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就河南职称会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招生也就不成问题。
作者:田丽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