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述

一、信仰的弱化

作为我国主导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曾被誉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法宝”,但如今却逐渐失去了“根据地”,日益弱化。首先,信仰比重下降。“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哲学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人民群众信仰中马克思主义仍位列第一,但只占调查人数的43,1%,其余56.9%的人安身立命的准则是权力、金钱和宗教等。通过调查结果横向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对象的竞争中仍占据优势,但纵向来看,与历史相比,数量下降很大。其次,信仰日益功利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价值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仍有很多群众,甚至是党员干部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无用,在生活中出现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重现实价值轻精神价值的现象。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在与实践结合中严重脱节,流于口号,特别是部分高校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国家利益转化为个人利益,将入党当成是资本,入党申请书网上下载,入党誓词走过场。如此功利化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试问,怎能做到真信、真学,更不用说真用了。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探析

信仰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终极目标,追问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等本质性、深层次性问题。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本身就不只是一种‘现实’的,它是执掌着传统,超越着现实,而旨归于未来的。”[3](P231)心怀信仰的人们身处现实社会,期待在现实中找到信仰的终极回答,而现实却无法回答这种终极精神问题。极度渴望的灵魂得不到心灵慰藉,无助、彷徨、迷茫、空虚应运而生。在不同社会和不同阶段中,信仰危机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一)世界范围信仰危机的影响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受到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首先,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西方资本主义等借此大肆宣扬“共产主义失败论”,利用网络等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特别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蜂拥而来,相互碰撞,引起了我国大众思想的变化。其次,信仰迷失、混乱、弱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出现,在这个信仰危机日益严重的世界,我国亦不可避免。信仰危机是世界性行为。自尼采的“上帝死了”后,西方信仰愈加多元化,普遍出现科学理性崇拜。理性主义的盛行带来人们对科技本质的片面理解和人文关怀的轻视,物欲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信仰被染上功利的色彩。西方世界中,信仰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上帝崇拜,上帝的含义被异化。许多人相信的上帝不在是三位一体的人,而是生活发展中的模糊倾向和目标。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开始蔓延,原本的价值追求在当前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被动摇,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从来没有那么多国家里的那么多的人民,甚至是受过教育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感到精神上如此空虚与沉沦,好像生活在混乱和咆哮的思想大漩涡之中。……许许多多思潮和反思潮,以他们自己的科学虔诚,活在十分钟的宗教头头的带领下,横扫我们每个人的意识屏幕。”[4](P358)

(二)社会现实生活变化的影响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领域的变革必然带来精神领域的变化。计划经济造成了信仰意识形态化;苏东巨变使得大众开始怀疑社会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解放人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极权主义。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本应带来精神生活的提高。但人们过于关注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造成大众精神生活的浮躁和迷茫。在经济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个人主义盛行。当市场经济将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物化”和“异化”使人们在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时倍感精神家园的荒芜,意识没根,价值尺度没有标准,感性意义失落。在文化层面,多元文化碰撞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呈现未曾有过的多元化局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相互掺杂。特别是一些反马克思主义论调极易导致人们思想上产生偏差,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在社会层面,大众传媒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宣传出现误导。大众传媒包括网络、杂志、报纸、电视等,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但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新闻媒体忽视宣传工作的意识形态要求,一味地迎合市场需要和读者的低级趣味,追求片面的轰动,炒作热点,为吸引眼球宣传贵族生活,曝光明星八卦,强调非主流文化。这种舆论误导极易导致价值评价的颠倒,是非观念混乱,影响了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

(三)历史思想的反作用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不能跳离历史的背景生活,在历史的传统文化氛围的影响中生存和发展。历史的延续性对人们的信仰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首先,传统信仰的市场仍然巨大。我国的传统信仰以儒学思想为主,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大类别,同时兼有算命、占卜风水、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形式。作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核心,儒家传统信仰的突出特征是混沌合一,信仰对象是现实的人、理想的人和理想社会等,强调社会消融个人,现实消融理想,主张通过内圣外王达到理想的实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传统信仰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与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不是对立的关系,但在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思想在民众心中的沉淀必然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市场”。其次,“左”倾思想的创伤。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禁锢和百余年的内忧外患已使民众的心灵麻木。在我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但受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加上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极度匮乏,经历了很多曲折。特别1957年之后,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等“极左”运动,大众信仰形成了左倾狂热极端,演变成“宗教信仰”,不顾客观条件追求共产主义,出现了精神的“乌托邦”,非理性思潮泛滥。此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此消彼长,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加大,挫伤了大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热情。一种极端的理论观点统治结束以后,人们不可能直接走向精神文明的阳光大道,原先被压抑的潜流意识填补极端观点崩溃的真空。心灵受到创伤的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部分人认为信仰有碍个人自由;另一部分人转向宗教信仰,寻求心灵安抚。

(四)自身宣传教育的不足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在世界变幻的实践中经受了考验,但如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首先,理论研究存在误区。受到苏联的影响,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僵化的倾向。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中期,苏联可以说代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我国深受影响,将苏联的解读当成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标准。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人们缺乏充分的认识,任意扩大和缩小界限,附加很多本不具备的东西,导致马克思主义“失真”。同时,研究马克思主义闭门造车。不仅是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但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一直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概否决。或许由于环境的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他们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非主流意识形态背景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若忽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必将造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偏颇。其次,理论教育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但当前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不高。大部分高校学生都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但对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却十分失望。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陈旧,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动机出了问题,怎能培养良好的兴趣。经典原著的阅读普遍偏低,缺乏基础的理论学习,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理解。没有理论支撑的信仰必将不能持久。在这种没动机、没兴趣、没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何能确保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再现

对于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要正确对待,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分忧虑。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找不到问题和解决办法。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必要的思考,再现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并非迷信马克思主义。很多人说起信仰就认为是宗教,说起宗教就认为是迷信,说起迷信就认为是反科学,说起反科学就认为是反马克思主义。在这种错误的逻辑推理下,信仰似乎和马克思主义是对立关系。其实,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宗教信仰是非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信仰。由于对科学信仰存在误区,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当成是学术研究,当成个人的兴趣爱好。因此,再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时也要实现崇高信仰,夯实信仰基础,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是要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要剔除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的附加成分和非马克思主义成分,认清各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假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确保信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要改变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杜绝肢解马克思主义。将我们不熟悉的,但本属于马克思主义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纳入研究视野中,学习原著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马克思主义学者理论的研究,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意义的理论必将不能久远。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要丢弃“本本主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时代课题创新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关注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凸显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品质。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生存和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关注,是对人尊严的肯定,对人生活条件的保证,具体表现就是关心、爱护、尊重人。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最终达到对人的根本改造,从而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从不完善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从有限到无限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适应这个历史进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从社会存在出发,以现实关注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缺少人文关怀,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精神。如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中,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294)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实质上是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要求各项社会措施要造福于人。信仰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出现了很多困惑,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得到答案。在这种需求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结合新的社会形势,找准问题,解答人们的理论关注,特别要正确看待我国改革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通过一系列涉及民生的现实问题上着手,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教育、医疗、保障、住房、腐败等民众关心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人心。

(三)加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力度

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它并非是“高学历”的专利。作为真理,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大众相结合,走“接地气”的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实践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指南,必须要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的文化特点,形成具有中国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6]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环境,通过日常语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抽象理论,使具有中国风的马克思主义生活化。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对彼岸世界的论证,也强调对“此岸世界”的现实关注。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面向群众,关注大众的现实需求,满足大众的利益诉求,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关心大众,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号召力。

(四)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其马克思主义信仰至关重要。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不免受到多元文化碰撞的影响。面对新形势,青少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有经得起时间和空间考验的指导思想。青少年处于理想信念的成型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今天明是非,辨真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教育手段着手。教育主体———教育者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理论素养,提高信仰教育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教育客体———青少年要加强自我教育,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停留在考试,更要内化为现实行动,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我国实际,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手段要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机电一体化论文,增加校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教育环节,提高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认识。在课堂中广泛采取网络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刘博识 徐金玲 隋立双 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68794.html

    相关专题:债务 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0


    上一篇: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内容优化及整合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