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探讨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如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熟练运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开展业务所必需的会计学、经济学、商学、税收、金融、计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本内容的了解;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目前高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欠缺。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单一,后续教育跟不上,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对审计理论不求甚解,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二是知识结构单一。部分审计人员财会知识不熟悉,对新的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对新的问题拿不准;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对经济合同理解片面,对相关税收政策吃不准,抓不住等。三是综合分析能力差。部分审计人员对业务较复杂的审计项目所涉及的业务管理知识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较少,难以全面、真实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工作的预见性较差。四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书面表达能力较差。以上因素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还对审计的方式、方法以及审计程序、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都产生了影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落后,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利用滞后,表现为:部分高校审计软件仅限用于财务数据对接、查询功能和一般审计功能等;审计人员依然停留在那种凭借工作经验,通过调阅报表、凭证、会议纪要、内控制度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的传统审计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三)不重视审前调查现阶段部分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为:一是审前调查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以为熟悉本校情况无须进行审前调查,只是通知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报表、年度总结、会议纪要等有关资料,从纸质材料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而不做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其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应付程序,敷衍了事。往往一个“审计座谈会”就代替了审计调查,审计通知书一发,审计材料一到,根据取得的纸质有关材料,简单分析后制定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就在茫茫的账堆里开始查账,但往往由于审计目标模糊,审计对象情况不明,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清,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展开,最终是审计质量徘徊不前。(四)审计实施方案指导性不强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实施审计的具体作业计划,也是审计部门据以检查监督审计组审计质量及审计进度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人员工作的“路线图”,对实施审计起全面控制作用,是审计工作的总纲和指南。但目前部分高校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方案的重要性,未能高度重视审计方案的编制,表现为:一是编制过于粗糙,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表述为大纲式;二是工作步骤安排粗放,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三是延伸项目没有具体的内容、时间及目标安排;四是人员安排不合理等。以上原因导致审计方案指导性不强,实际利用价值不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五)审计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复核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也是提高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部门依法审计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或没有建立复核制度,或虽建立了复核制度,但流于形式,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六)审计质量评价缺乏业务标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内部审计标准密不可分。《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在2008年全国审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加强审计标准化建设,对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指出:“掌握标准化技术,推动审计化;审计化,标准化先行”。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业务标准,审计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审计人员执行能力低下,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多管齐下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质量的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高校审计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行为引领。二是切实处理好工学关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审计工作不能疲于奔命,而应合理、科学地把审计与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可多样,既要有知识性培训,即主要培训新的知识、新的制度、法规等新内容;也要有技术性培训,即以提高审计人员某方面工作技能为目的的培训,如国外审计机关有针对审计人员向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当面调查有关事项或交换意见的技巧培训课程;另外可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知识的培训,如宏观经济、财务管理、法律制度、内部控制、绩效审计及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审计风险教育,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让每位审计人员把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融入思想中,形成人人重视审计质量、人人抓审计质量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注重审计人员能力和实绩,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审计队伍中形成晒业绩、比成果的良性竟争局面。五是多种锻炼促提高。审计人员可通过自学或参加职称考试等资格考试,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审计部门根据本单位发展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安排审计人员多岗位锻炼,促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六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和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把审计实践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第一跑道,注重工作锻炼和实践历练,在审计第一线培养、造就优秀的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实战能力,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培养出适应内审工作需要的“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行他们的业务并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审计署2008至2012五年规划》要求各审计机关: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但审计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具体审计工作中,通过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切实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利用计算机帐务处理可以自动平账,减少大量人工查找核对的工作,让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海量审计数据中把握审计重点和查找疑点线索.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购买应用型的审计软件、自行开发及与软件供应商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得适用的审计软件,实现内部审计的计算机化,逐步形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充分认识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过认真的审前调查。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做到:一是明确所要调查的内容,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依据调查提纲确定调查范围和事项,科学、合理、全面安排调查工作,避免审前调查的随意性,同时审前调查要遵循内容重于形式的原则,针对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如审前座谈会、实地观察、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侧面了解等,通过这些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找准审计重点领域、确定审计重点,为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提供依据。二是注重审前培训。在审计项目开展前进行审前培训,针对审前调查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理性的、宏观的分析、归纳和提炼,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情况和资料,结合项目审计的总体目标,大家沟通和讨论;结合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具体情况,组织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行业专业知识,力求通过审前培训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发展状况等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三是时间安排要合理。审计调查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一般审前调查时间应占整个审计项目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时间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审前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四)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方案不仅是一份审计工作的“行程安排表”,更是一份审计工作的“指导书”,审计方案要求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指出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目标及具体操作方向,审计人员只要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走下法,就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这对于那些对项目及业务不熟悉的审计人员来说,审计方案能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捉住重点,减少盲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常常能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编制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收集和研究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广泛收集、认真审核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可以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目标和内部控制等情况有初步了解,初步判断审计项目所涉及的部门、金额大小、业务分布情况,为合理分组、科学安排审计资源提供依据。二是审计方案要确定审计项目的操作思路、方法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审计方案应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和审计步骤、审计重点指引、审计方法等方面统一政策尺度,细化测试标准,具体方案中要尽量细化,让没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一目了然,能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五)强化三级复核制度按照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将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机制,规范复核程序,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主审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责任,加强审计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做到未经复核的文书不能签发。(六)制定和规范审计标准及流程审计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有规范的、统一的审计标准及流程,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审计程序和操作,如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文档模板,将审计通知书、审计调查方案、审计查询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形成标准化的文书,从而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审计资源,同时能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制定标准化的项目流程,将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加以明确,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在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时,应认识到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应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笔者所在的高校审计部门已成立26年,在这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如财务审计科制定的《财务审计工作指引》,对“审计选择和确定项目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后续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每个审计人员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点心中有数,这个指引在具体操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保证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审计质量管理是全员、全过程的活动,要求审计中的每个环节、每个人、每项工作必须为其他人员的工作质量提供保障。在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从审前准备到后续审计工作,从人员素质的提高,到系统体制的完善,审计中的每一项具体工作如能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让审计质量意识贯穿于项目始终,内部审计质量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就一定能在“为防范学校经济风险服务、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服务、为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服务宁夏职称”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庞小莉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探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68068.html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存货管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官网


    上一篇:二网融合信息网络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