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目前,国内学术界及有关政府部门对新兴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缺乏一致的认识或统一的定义,国际上也难以看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的通行阐述。与国内文献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不同,国外文献常常提及“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战略”或“战略性”强调的是其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诸如国家经济安全、核心竞争力和政治地位等;“新兴”强调的是以前没有但现阶段已显露头角、未来可能会高速增长。由此看来,“战略性”和“新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战略性”的产业不可能都是“新兴”的,“新兴”产业也未必都具有“战略性”。同时,新兴产业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科技与产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如18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棉纺织业、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汽车产业都是当时的新兴产业,但由于科学的持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兴产业会因技术的扩散而广泛传播和应用,当其被外溢到整个行业及相关领域之后就会逐渐沦为常规、传统甚至被淘汰[5-6]。新兴产业相对的、动态的“新兴”性能维持或存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产品生命周期及科技革命和经济长波周期的长与短。在此轮科技革命或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新兴产业除了其技术、产品、行业是以前或现阶段没有的之外,它的服务、商业模式、生产组织形式等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如此,在全球传统产业的国际地域分工大体完成之后,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会带来全球技术要素、市场要素及其配置方式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海洋开发、航天航空等就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选择新兴产业的主要领域,他们的差异取决于科技发展方向和原有产业基础。例如,欧盟主要侧重于新能源汽车、民用飞机制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美国主要侧重于干细胞、新能源和航天航空等领域;英国主要侧重于数字媒体、电动汽车、工程建筑等领域;德国主要侧重于风机制造、新能源汽车和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等领域;法国主要侧重于航空航天、高端制造业和医药等领域;日本主要侧重于信息技术应用、医疗与护理和新型汽车等领域;韩国主要侧重于医疗器械、移动增值服务和健康保险等领域[7-9]。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包括科技牵引与政府的积极干预、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的不可或缺以及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主要源自于:立足国情合理地选择和把握新兴产业的领域和发展方向,构建系统性和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依托布局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失败的教训如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研发,计划与研发耗时10余年,但科技上的突破甚至领先却没能掩盖其在产品设计与市场开拓方面的失败,不仅产业化无从谈起,而且导致日、美在IT新兴产业领域的差距至今无法拉近。
二、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背景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到来必将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这是因为,已经占据强势经济地位的欧美发达国家和致力于民族产业升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二是世界多数国家或地区继欧美发达国家之后纷纷制定和公布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竞争态势激烈,尤其是在新兴产业价值链及其相关分工层次的规划与布局方面更为激烈。三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前阶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也是破解资源约束、转方式、调结构的有力举措,是新常态下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发展领域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产业,被认为是我国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事实上,随着技术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突破,我国新兴产业的领域还会陆续放大。2012年国家工信部制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下设7个门类、34个大类、153个中类、449个小类、260个次小类,共包含680种产品。2012年国家统计局制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第一层为7个大类,第二层为30个类别,第三层为100个类别,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359个行业类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及服务中的2410个项目相对应。201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第一季度我国新兴产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0%,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增长0.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汽车制造业增长7.6%,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2.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5%,新增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504万千瓦,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1.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增长17.5%,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增长41.7%[10-16]。在发展基础与发展条件方面,经过37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基础、政策环境、资源条件和市场机制等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接近,只是在科技体系、企业运营模式、政府配套措施和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还有欠缺,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也还存在。鉴于我国新兴产业目前多数还处在孕育期、成长期的现实,相关学者和有关部门已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一是市场机制视角的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推进,二是技术驱动视角的先进技术引进与传统产业升级的结合,三是政府主导视角的官产学研结合的市场化培育向企业和市场主导的市场化培育逐步转变。实际上,科技创新、技术驱动在我国产业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或其总体研发实力却相对不强,尤其是在核心技术的实质性突破、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上更是如此。政府主导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政府主导、资源的投入与共享、产学研之间的组织协调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至今仍不能尽如人意,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也如同市场化培育一样“走走停停”。因此,在强调政府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新兴产业孕育、成长和发展中的内在属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和及时调整相关的引导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还应在市场培育、资本支撑、人才集聚、机制健全等方面营造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与环境。
三、大连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及其必然性分析
(一)大连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大连既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金融、贸易、旅游和宜居城市,同时还是我国北方开放度最高及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近年来,大连市在科技创新体系运行、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日益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态势渐趋明显,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升,国际合作前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17]。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生产、物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海洋工程装备产值增长95%,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70亿元,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造船、电子商务、金融、期货交易、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大连机床集团、大连光洋集团等企业研制的产品成功进入核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国产首台三代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大连下线,对推动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比克电池大连产业项目在花园口经济区投产。新兴服务业也在2014年得到快速发展,从工业企业中分离各类生产性服务企业390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485亿元,同比增长10%;电子商务长足发展,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大连北良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北方粮食交易市场、大连泛亚太电子交易中心、东北亚现货商品交易所等16家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快速崛起。
(二)大连市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然性分析
1.新兴产业在大连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大连曾经是以钢铁、冶金、石油、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通过科技创新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加工装配向研发创造转变。大连市加快推进以海洋工程、核电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生产、物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尽管2014年全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全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系列困难,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形势更为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在加快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必须适应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的新特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并以此推动全市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方向演进。应积极开展新兴产业发展的前瞻研究,分析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找准大连的定位[18]。应选择和确定那些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及大连自身优势的新兴产业,这样既有助于催生新的产业链条,也有助于传统产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劳动密集型向高技术和高资本方向的转变,推进全市经济的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
2.新兴产业和大连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大连被确定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与轴心。目前,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等“三个中心”的建设正在顺利推进。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度结合,发展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必将为全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大连必须十分珍视这一历史机遇,肩负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已有的研究资料表明,新加坡、韩国与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早期主要来自于资本因子,后期则主要源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从长期来看,开展新兴产业的前瞻研究,科学地选择、培育和发展同时具备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双重特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大连区域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既是大连实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目标的有效路径,也是大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以及实现大连类似于上海在长三角、深圳和广州在珠三角那样的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效路径。
3.新兴产业在大连市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大连因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而成为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带”的桥头堡、“一路”的延伸点,新的对外开放优势正在凸显,大开发、大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正在到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继续加强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大连的科技创新水平,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大连的城市核心竞争力,以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来求得大连的新发展。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石化、装备制造、造船、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在全国举足轻重,优势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有助于新兴产业的新技术嵌入、生产研发重组的激发及已有技术的重新整合。显然,发展新兴产业可以使大连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也可以使大连更加充分地利用自身传统产业基础较好的要素条件,加快产业链向高端和国外延伸并最终确立新兴产业在国际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同时,发展新兴产业也是提升大连自主创新能力、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培育大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需要[19]。这是因为,未来城市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发挥大连现有的科研优势,在发展新兴产业中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一批战略性、先导性的新兴产业科研基地,在新兴产业的发展中积极创建新的商业模式以改变原有的产业形态,催生新的科技成果、宁夏职称新的产业,助推大连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大连城市的核心竞争能力。
作者:许淑婷 关伟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相关专题:微生物学杂志 企业品牌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