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相关翻译理论发现,译者主体性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译者的身份介于“忠诚”和“叛逆”两者之间。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传统译者尽力忠于原作,力求将原文意义表现出来,而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却遭到极大限制。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界发生较大改革,翻译研究重点从翻译文本转向翻译主体。这种转变提供了多种可供研究的范式,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便是其中一种。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催生出众多理论研究,如赞助人制度、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学规范等。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女性主义。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肯定了性别要素在翻译领域的重要地位。受80年代后殖民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呼吁抵制一切霸权主义,并且从文化、制度、政治、语言等领域进行价值观再塑造。女性主义的目的是提高女性的地位与影响,促进男女平等。这种思潮的直接结果是促使女性主义运用于翻译研究中,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004年,弗洛图的《翻译与性别——女性主义时代的翻译》进入中国,标志着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踏上征途。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实践研究阶段为2004年到2007年。在这期间,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成果颇丰,成为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黄金时期。2008年开始,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开始降温,此后研究向多学科、跨领域发展,主要研究内容有女性主义翻译与后现代化、女性主义翻译与多元系统论等。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向多元化发展,积极运用其他相关理论充实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使中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更趋成熟。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的结合
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具有必然性,是文化转向的重要成果。一方面女性主义需要寻求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翻译是实现情感和价值取向的最好工具。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的结合是这种共同诉求的延伸性成果。翻译作为一种科学活动,应具有客观反映事实的品质。但任何活动的主体性都具有潜在价值,特别是女性主义。它使性别这一属性,成为翻译研究领域内的重要因素。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演变
女性主义思潮起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理论基石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20世纪80年代前,女性主义一直处于传统发展状态中,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关注两性生理上差别导致的社会属性差异;第二阶段关注社会属性差异衍生出的不同价值关系;第三阶段关注不同价值关系导致的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结合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相比其他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更关注译者主体性,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的紧密结合奠定了基础。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的结合
20世纪80年代前,传统翻译理论已趋向解体。这一现象的重要标志是对译者地位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如前文所述,译者一直游离于“忠诚”和“叛逆”之间。传统翻译理论倾向于把译者作为作者思想的忠诚守护者,翻译工作不过是单词和语法等知识的简单运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受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翻译领域认识到原作中思想的不完善,不同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也不相同。这一反思对转变译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广泛关注,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这直接促成了女性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的结合,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译者主体性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的结合必然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翻译忠实原则和意义的差异进行全新定义。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处于隐形状态,在原著与译作中凸显原作的地位,将译作看成原著的复制,存在很大局限性。这种地位的不平等与传统社会中对女性地位的歧视相似,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此进行了全面反思。
(一)原作与译作的地位发生变化
传统的翻译理论极大地压制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作沦为原著的次生品。这种情况在结构主义中表现尤为明显。传统翻译理论对译者和译作的歧视根源是二元对立模式。这种对立模式常常被用来形容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强调男性积极主动的绝对控制权和女性消极被动的从属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承认原著和译作的相对差异,但两者并不是控制和从属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翻译理论思想,消解原著对译作的权威,认为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著的再创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当了创作者的角色,这从本质上提升了译者的地位。
(二)“忠实”与“叛逆”的重新定位
忠实原著,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翻译,促使“忠实”成为评价译作的标准。但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指出,“忠实”背后隐藏着各种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对平等权利意识的绝对控制。这种对原文的忠实其实就如同现实生活中女性对父权社会的忠诚,极大地剥夺了女性的权利和自由。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忠实”与“叛逆”做了重新定义,突出了女性主义在权力分配中享有的话语权。
(三)原作意义的丰富性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原著有一个中心思想,而翻译时要保证这种意义在译作中重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原文中出现的意义提出质疑,认为原著中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而是包含了可用多种视角进行解读的内容。女性主义者用女性的价值观进行翻译,在作品中充分显现了女性的主体性。
(四)女性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翻译实践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女性视角和价值观解读原作,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女性主义译者通过对译本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选用,摒弃了传公路机电论文统的男性表达方式,实现了女性对翻译的控制。通过这种重新创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原作的含义得到延伸和发展,极大丰富了翻译研究。
作者:翁慧玲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